古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北半球的夏季氣溫高是最顯著的氣候特徵,因地域、乾溼環境的不同,會產生炎熱乾燥或者溼熱多雨的氣候。在中國,沿岸地方在5月份因為內陸受熱,那麼?

  夏天驕陽似火,很多人都不願出門,整天呆在空調房裡,無聊至極,心裡會琢磨,古人怎麼過夏天呢?古代雖然沒有空調電扇,但古人的夏天卻過得比我們有趣多了。

  採蓮是古人最熱衷也最普及的娛樂方式,翻開唐詩宋詞,《採蓮曲》隨處可見,版本多種多樣,比如蕭綱寫的一篇:“晚日照空磯,採蓮承晚暉。風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黃昏時分,駕一葉輕舟,在蓮花池裡盡情嬉戲、採摘,荷香縷縷,滿眼美景,真是既好玩又涼爽,無論男女老少,皆可參與,難怪古人樂此不疲。

  古人也熱衷避暑,沒有空調房,就選擇大山,不但涼爽,而且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現代人望塵莫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詩便是他在廬山避暑時所寫。遙看瀑布,點點水珠濺過來,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同時,夏日的悶熱早被一掃而空。

  古人還喜歡垂釣,唐代司空曙在《江村即事》裡寫道:“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划著小船去釣魚,在青山綠水間,安安靜靜地等魚上鉤,心靜自然涼,自然不會覺得熱。天黑時,把船往池塘邊一泊,用自己釣的小魚做下酒菜,然後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這種閒適,真是羨煞神仙。

  如果不想出門,不喜運動,宅男也有自己的樂趣。楊萬里的《初夏睡起》寫道:“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夏日懶懶,正好睡個懶覺,芭蕉爬上窗子,像罩了一層綠窗紗,滿眼翠綠,頓覺涼爽啊。無事可做,那就倚在門邊,看孩子們在柳樹下玩耍唄,順便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這種生活,也挺有趣。

  同樣是宅在家裡,白居易又折騰出了另一番滋味,他在《池上早夏》裡寫道:“靜拂琴床蓆,香開酒庫門。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天氣燥熱,書是讀不進去的,不如坐在床上閒閒地彈幾曲妙音,然後拿點酒,細細地啜飲,再不時地逗弄一下小嬌孫,聽著童言稚語,心軟成了一灘清水,開心都來不及,哪還感覺得到熱?這日子過得悠哉遊哉,妙哉妙哉。

  延伸閱讀

  夏季防暑

  “中醫解讀——解暑不當反倒中暑”

  中醫會把中暑問題分為“陽暑”和“陰暑”,其中陽暑問題,通常是見於長時間在太陽暴晒下的勞動者、運動人士,症狀是頭暈倦怠、口渴身熱等,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兼休息,甚至會出現熱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陰暑問題,則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現象的原因。

  所謂“陰暑”,是指“暑熱在內、寒溼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錯誤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戶外將身體晒得很熱,然後突然進入冷氣大開的室內;或是在大汗的狀態下,進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飲品。這會引致面板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在當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適度防晒,避免出入溫差太大的環境,並在因悶熱而感到不適時,儘快往陰涼通風處讓身體散熱,並要適當補充水分。如能利用清早、黃昏或夜間做適量運動,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增加能量消耗和減肥。

  1、宜吃消暑瓜類

  對於夏日季節消暑最佳食材,當數瓜類最適宜了,例如冬瓜、筍瓜等,配合中藥材如白扁豆 、扁豆花,不但能袪溼解暑,更能補脾開胃以消暑熱。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之效。

  如在暑熱或感冒期間進食冬瓜,可帶來解熱治療的作用。由於冬瓜性偏涼,屬虛寒人士者,應儘量避免進食。

  2、不宜吃燥熱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熱的食物,例如羊肉。現代醫學認為,夏季炎熱的刺激,令神經中樞處於緊張狀態,內分泌腺的活動水平亦會有改變,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變差,不想進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 這樣會較易消化,而太過油膩的食物則不適宜,會令胃液分泌減少,胃部排空減慢。身處暑溼季節,多進食清熱除溼的食物,有助預防體內受溼熱困擾,對解暑生津頗有幫助。相對而言,煎炸燥熱的食物,則應少吃為妙。

  3、體質弱少吃寒涼食物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從食療的角度來說,食物的溫熱、寒涼等天然屬性要與攝食者的體質狀態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綠豆湯雖具有消暑益氣、潤喉止渴的功效,但屬於寒涼體質的人***如四肢冰涼乏力、腰腿冷痛、腹瀉便稀等***,吃了綠豆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4、寒底人少喝涼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愛喝一杯冰凍涼茶解暑,但原來飲涼茶都要因應個人體質,如寒底人士,飲得太多涼茶隨時會頭暈眼花,即使熱底人多飲亦不適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體質並適當飲用。因為涼茶的藥性偏寒涼,具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飲用太多,反而會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應選擇以祛溼寒為主的涼茶,如紫蘇葉、生薑及大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