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族飲食習俗文化
漢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古代漢族飲食習俗簡介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
《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
乾的食品菜餚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
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
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漢族八大菜系之川菜的基本特徵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三個特徵,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懂烹飪的人有個共識:美食是以美味為基礎的。美味則需要調味技巧來創造。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幹香辣***用幹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薑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鹹鮮微辣的家常味型,鹹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鹹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薑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特點:以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而著稱。尤以麻辣、魚香、怪味等味型獨擅其長。烹調手法上擅長小炒、小煎、乾燒、乾煸。
特色:它以麻辣、魚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為主要特點。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餚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歷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制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一些全國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乾煸、乾燒、家常燒就別具一格。
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一鍋成菜,菜餚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乾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幹香。
乾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漢族八大菜系之蘇菜簡介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鱘魚、刀魚、鯝魚***、太湖銀魚、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鮮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蓴菜、淮安蒲菜、寶應藕、板栗、雞頭肉、茭白、冬筍、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無錫油麵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總總,都為江蘇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工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
江蘇菜以重視火候、講究刀工而著稱,尤擅長燉燜煨焐,著名的“鎮揚三頭”***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蘇州三雞”***叫花雞、西瓜童雞、早紅桔酪雞***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鴨、叉烤桂魚、叉烤乳豬***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清鮮平和、追求本味、適應性強是江蘇風味的基調。範曾先生為《中國名菜譜•江蘇風味》專輯題詞"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是對江蘇風味的最好概括。無論是江河湖鮮,還是禽畜時蔬,都強調突出本味的一個"鮮"字。調味也注意變化,巧用淮鹽,擅用蕈、糟、醇酒、紅曲、蝦籽、調和五味,但不離清鮮本色。
江蘇菜式的組合亦頗有特色。除日常飲食和各類筵席講究菜式搭配外,還有“三筵”具有獨到之處。其一為船宴,見於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為齋席,見於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巖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等;其三為全席,如全魚席、全鴨席、鱔魚席、全蟹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