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反思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八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通過人們悼念在二戰中被納粹殺害的遇難者的活動,再現了那一段殘酷的歷史,表現了塞爾維亞人在面對屠殺時所表現出來的整個民族的英勇。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八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單元的文章都是與戰爭有關的。本文是美籍華裔女作家聶華苓寫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殘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過人們悼念在二戰中被納粹殺害的遇難者的活動,再現了那一段殘酷的歷史,表現了塞爾維亞人在面對屠殺時所表現出來的整個民族的英勇,從而告訴人們世界上不要再有戰爭了。

  為了讓學生們能更好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課前給孩子們介紹了相關的一些歷史背景,然後讓孩子們帶著對這段歷史的真切認識去閱讀課文,認真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因為有對課文中所介紹的那段歷史的認識,很多學生都能說出文章的主旨就是世界不要再有戰爭了。

  在這一課中我通過介紹歷史讓學生更輕鬆的理解了課文內容,弄清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孩子們對歷史、戰爭、和平有了更深的認識,達成了單元目標要求。

  1、課文通過四個部分來記述紀念活動的四個片斷:來到紀念地;看紀念演出;參加座談會;參觀紀念館。按照以上四個部分,依次閱讀課文,來理解全文回顧歷史,面向現實,呼喚和平的強烈願望。

  2、自己動手蒐集一些有關戰爭的圖片和資料,並結合你的理解數數自己的感受。

  3、同學之間相互幫助蒐集一些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資料,出一期簡報。

  4、文中對那位日本人是什麼態度,為什麼?結合新聞和報紙的相關報道,瞭解現在日本人對戰爭的反省情況,並發表你的看法。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課前給孩子們介紹了相關的一些歷史背景,然後讓孩子們帶著對這段歷史的真切認識去閱讀課文。

  本課教學我設計的教學主問題是“為什麼薩特說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根據文首薩特的那句話而設計。採用了小組討論、讀中品的方式,並舉例了一些歷史事件,以加深印象。課堂上也讓學生閱讀了《綜合性學習》中“鑄劍為犁”的內容,深層感知了戰爭帶給人類的殘酷性。

  通過分析,加上對那段歷史的介紹認識,很多學生都能說出文章的主旨就是文中的那句:世界不要再有戰爭了。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醞釀,但探討課文的積極性卻沒有完全被激發,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四小節的內容都沒有很好地完成,只有兩個同學舉手把自己的概括展示出來,而其中一位同學還是從參考書上竊取的結果。

  免責宣告:除正式檔案通知外,好研網所有文章及所有評論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好研網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任何觀點,所有文章文責自負,若有任何非法及不當資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處理.

  篇二

  這篇課文的教學結束之後,我為沒有用第一個教案去上課感到慶幸。每篇課文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都很多,把這些都設計到教案裡去,讓學生掌握,這是老師所希望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面面俱到的講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學。因為這樣的出發點必然會導致提問過多、過碎, 提問過多、過碎的弊端有:“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樑;“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路。因此很多情況下,教師投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備課時間非常多,準備得很充分,課堂上也很熱鬧,但效果如何呢?由於教師的那些提問是較瑣碎的、膚淺的,設計的問題過於零碎,不便於學生把握閱讀要領,不能對文章提綱挈領。這種“多問題”式的設計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而且是在教師的提問之下被動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抑制,最終還是不利於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文字對話,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與作者、與文字的對話。

  餘映潮老師首先提出了“主問題”式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新理念。什麼是 “主問題”呢?“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如此看來,對“主問題”的設計,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設計,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用“主問題”來形成課堂教學步驟,往往表現出一種“線索”之美,表現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意。

  對於《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樣的需要一課時完成的,篇幅又較長的課文,“主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如果僅僅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讀一部分提一個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那課文結束之時,學生很可能對課文的重點茫然無知,這樣的教學是無意義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久要全面理解課文,更要把握課文的重點,以此作為自己教學的重點,精心設計主問題,帶領、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親愛的爸爸媽媽》時,我主要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的角度設計主問題,不同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主問題,比如:可從文章的結構角度設計主問題;可從語言品析的角度設計主問題等等。

  篇三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全部都是以“戰爭”為題材的文章。本單元的設計意在讓孩子們瞭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在心裡樹立起“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激起孩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單元第三課《蠟燭》和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所講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二戰期間。字裡行間是對法西斯納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惡,對被侵略者英勇無畏精神的讚美。就拿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來說,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讓孩子們深入瞭解文字,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個中心 ,字詞可以粗講,語句賞析可以少說,但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去講二戰。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蒐集大量有關二戰的資料、圖片及二戰期間法西斯的野蠻殘暴行為,比如德國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最後解決”徹底滅種計劃,日本在中國令人髮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國及日本利用所謂“囚犯”進行的毒氣細菌實驗等等。一幅幅慘不忍睹的歷史畫面,配上簡單深刻的文字解說,圖文並茂 ,這樣既讓孩子們有了感官視覺,又可在心靈深處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們帶著這種被感染起來的憤怒情緒去學習文字,身心完全融入其中,這樣的課會是何等精彩。課後反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經常為了趕教學任務,怕影響進度,便“緘默其口”,在課文背景介紹上“吐字如金”。可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在沒吃透作者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非生拉硬拽著孩子往主題上牽扯,這樣的語文教學怎一個失敗了得?

  作為語文教師,課文背景的深刻滲透絕對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