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茅山會船躋身國家級非遺

  ,下面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了解。

  

  加上茅山號子,茅山鎮已擁有2個國家級非遺記者昨日獲悉,泰州興化市的清明節***茅山會船***成功通過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推薦專案名單公示,興化新添又一個國家級非遺。據瞭解,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名錄推薦名單共298項,清明節***茅山會船***是泰州市唯一入選的專案。

  茅山會船聲名在外

  “清明節***茅山會船***能夠入選為國家級非遺,是意料之中的。”興化市非遺中心主任潘雲玲說,她剛剛調到非遺中心上班時,茅山會船還沒有申報國家級非遺。一次,省裡在揚州舉辦了有關非遺的培訓,她去參加了。有一位來自臺灣的民俗專家在講課時,特地提到了茅山的會船。臺灣的民俗專家說,茅山的會船經過幾百年風雨洗禮還能保持原生態,值得關注。

  聽到臺灣的民俗專家特地提到茅山會船,潘雲玲特別開心:“連臺灣民俗專家都關注到了茅山的會船,說明茅山會船確實名聲在外,認可度非常高,所以這次能夠入選也在情理之中了。”

  據介紹,興化茅山會船延續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其祭祀的主要物件為南宋紹興年間在此發生的山東梁山泊張榮義軍抗金“得勝湖之役”、元代至正年間張士誠起兵、明代嘉靖年間抗倭鬥爭的“神童關之役”,以及近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於此陣亡的外籍和無主亡靈。

  據悉,清明節茅山會船以茅山為中心,涉及周邊10多個鄉鎮、200多個村莊。每年清明前10天,各村莊自發地以族親或村組組成會船,每船壯丁二三十人不等,近年亦有婦女參加,自籌經費,購篙備船,經過抱***購***篙、鋪船、張旗、彩化即納福後下船試水。其間,各村莊主路口搭建彩門、空場地搭戲臺綵棚,各戶人家採購祭祀用品,準備宴請親友和清明戶祭。

  一鎮有兩個國家級非遺

  除了茅山會船外,茅山鎮已經有了一個“國字號”的非遺專案,那就是茅山號子。在茅山,幾乎人人都會哼唱茅山號子。如今,茅山又新增了一項國家級非遺——清明節***茅山會船***。一個鄉鎮,能有2個民俗文化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非常罕見的。興化文史專家郭保康詳解了茅山“不一般”的原因。

  年近70的郭保康老人是興化有名望的文史專家。2007年,郭保康深入到茅山,瞭解茅山的歷史,瞭解茅山特色文化的由來。他在茅山期間,曾經聽當地八九十歲的老人講,老人們小時候都喜歡在紅旗大橋下的河裡玩耍,經常會在浪花沖刷下的土層裡找到頭尖尖、身子長長的東西,有的是石頭做的,有的是骨頭做的。他們都將這些撿來的“不明物體”當成玩具。

  “我們一聽就知道,老人們說的東西是石簇和骨簇。”郭保康說,這說明茅山很早就有人居住。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茅山的“特色文化之鄉”。

  郭保康說,他每次看到茅山會船的壯觀場景,就感覺像是在和歷史對話,彷彿看到古代戰場上的金戈鐵馬。“茅山號子和清明節***茅山會船***能夠入選國家級非遺,最主要的原因是活動保持著原生態,群眾的參與度高,覆蓋範圍廣。這樣的特色文化應該得到保護和傳承。”

  與溱潼會船同宗同源

  茅山與溱潼相隔僅15公里,在這兩個地方,出現了2個相同性質的國家級非遺,相當不易。

  “追根溯源,溱潼會船跟茅山會船,應該是同宗同源而主體內容有別的兩朵民俗文化奇葩。”興化市茅山鎮副鎮長梅興說,兩者出現的時間基本相同,源於宋代。會船都以祭祀為主要內容,清明節當日凌晨,三更出船,五更祭祀,各船篙子手前往舊墓叢、奠祭口、古戰場,以緬懷歷代因戰爭捐軀的無名亡靈,祭祀方式如出一轍。

  梅興說,就目前會船節舉辦的時間來講,茅山會船是在清明當天,十幾個鄰近鄉鎮幾百條會船集聚,非常原生態,而且僅此一天。而溱潼會船改在清明第二天。為了配合當地的旅遊需要,在溱潼會船節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會船表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