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前要做好哪些準備
想讓孩子心底有底,並能順利的適應學習生活,父母應該讓寶貝做好這一些列準備才能讓他們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上學前要做好的準備,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上學前要做好的準備
精神準備是最重要也是無形的。包括家長的、孩子的。家長的心理準備是:孩子上學與上幼兒園不同,要多給幼兒講道理,最好帶孩子到學校看一看,培養孩子良好的常規習慣,要從心理上重視起來,和幼兒共同完成,但不能是包辦代替,要起到指導、提醒、鼓勵的作用。在精神準備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不論怎樣準備,都不應脫離以下四個方面: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體方面和自我服務能力。
智力因素的準備
入小學後,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學習,這需要智力的參與,智力因素的準備情況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接受能力,如果智力水平高則接受能力強,智力水平低則接受能力弱。智力因素中又是注意力、觀察力、方位知覺、語言能力、思想能力最為重要。
1、注意力:在學習活動中,即需要兒童具有穩定的注意力***能夠把有意注意保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又需要兒童能夠靈活地轉移注意力***做到上課時不想下課時有趣的事情***,要始終跟著老師,這一點很難,需要我們不斷地培養,個別幼兒需要老師個別的輔導。
2、觀察力:漢字中有許多形近字,如:晴、睛、情、請、清、倩……它要求學習者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即:能夠敏銳地觀察到字與字之間的差別,把它們分辨得很清楚,如果不能夠,那麼就會在形近字中間發生混淆。
3、方位知覺:不論漢字、字母或是數字,每一個符號都有嚴格的方位規定,廠字不能寫反了,而且漢字中的合體字***包括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下左右結構***更給學習者的方位知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這方面不做好準備,就會出現漢字左右部件互移的現象。
4、語言能力:語言能力中準確、清楚的發音能力是首要的,這是因為字母、文字和語言之間有嚴格的對應關係,如果某兒童發音不準,那麼在學習讀寫過程中他會比別人更多一層困難。
語言能力中語言理解能力也十分重要,現在我國正把語言視為我們教研的專案,因為小學教師的語言與幼兒園教師的語言有本質的不同,小學教師的語言是邏輯性較強,非生活化的語言,語言的內容是傳授知識,這種語言要比幼兒教師的語言難理解得多,如果兒童語言理解能力不強,那麼他將很難聽得懂教師的講課內容。語言理解能力的高低和兒童掌握的詞彙數量有直接聯絡。
語言能力中語言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相當重要。
5、數學能力:數學能力中要求兒童:A、有連續量的概念;B認識數字,知道數字和量之間的對應關係;C、會比較數之間的大小;D、知識基數和序數之間的區別;E、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知道整體可以被分解為部分,部分可以組成整體。
6、思維能力:這時的兒童應有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萌芽,因為學習過程本質上是利用符號建立一系列條件反射的過程,它具有抽象性的特點。
非智力因素的準備
在兒童上學之前,應讓他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慾,嚮往上學;還應有較強的自信心、獨立性,自認為能夠把學習搞好;他還應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堅持性,因為學習是一件比較枯燥、勞累的事情;同時他還應具有規則和任務意識,學習活動有許多規則,如:字的讀音規定、字的圖形規定、寫字時筆劃的方向和筆順、數字的實際意義等,這些規則必須遵守。另外,上學學習是國家對每一個兒童提出的任務,兒童必須按質、按量地完成這個任務,具體到每一天就是完成作業。
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兒童相比,交往物件有變化。在幼兒園幼兒較多地由教師照顧,交往頻率較高,入小學後,教師與兒童的交往方式主要是傳授知識,這就需要兒童會和同伴交往,同時,如果兒童不能和同伴友好相處,不被別人所接納,也會引起他懼怕上學的情緒。
身體準備
兒童上小學後普遍感到疲勞、睏倦,這是因為他們的腦力活動增多,腦內耗氧量加大所致,所以,初入學的兒童有易生病的現象,因此,這時兒童應具有健康、強壯的身體,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兒童還應有較強的小肌肉控制能力,如果這方面發展不好,兒童手對筆的控制能力會很差。
自我服務能力
兒童入學後,許多事情要自己照顧自己,如:自己走去上學、鞋帶開了自己系、下雨則自己打傘,自己削鉛筆、自己背書包、自己按課程表準備書包,天氣熱了知道脫一件衣服,天氣冷了知道多穿一件衣服等,這些都需要兒童有自我服務的能力。
還有,兒童入學前應能夠用正確的方法握筆,有正確的坐姿,會正確地閱讀,認識頁數等。
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幼兒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合理、科學地教會幼兒,不能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對於個別兒童要不斷地鼓勵,正確地引導。對於幼兒學會的知識要不斷地加強複習,因為幼兒的特點是記得快忘的也快,這就需要我們幼兒教師必須有細緻、耐心和理解孩子的童心。
綜上所述,兒童入學前的準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長期的任務,這需要幼教工作者十分明確的目標意識和準備意識,及時地為兒童入學作好準備工作,使他們能夠愉快地、順利地渡過初入小學的不適應階段,在小學裡健康、幸福地成長。
孩子不愛學習的具體原因
1.孩子不會學習
不會學習的孩子學得苦,學得累,學得煩,不能很好地將學習與興趣、生活聯絡起來,自然很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些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對老師的講解獲取資訊是斷裂非連貫的,難以對新知識形成完整的網狀理解;溫故而知新,這些孩子很少複習,自然很難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從而讓知識在腦海中不斷組織優化形成結構。由於孩子不會學習,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2.家長過度陪伴
不少父母喜歡過度陪伴孩子學習,坐在孩子旁邊,看著孩子解答每一題。每逢孩子困惑的時候,總會忍不住出手幫解答,且在解題的過程中拘泥於具體的解題知識而不是方法指導。這樣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心理依賴,碰到難題習慣性坐等著父母去給講解而不是積極思考。無形中壓抑了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孩子不能獨立地解決難題,自然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後的成功和快樂。
3.學習任務繁重
很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除了孩子的日常作業外還安排很多課外補習;不僅有校內課程,還有興趣才藝等學習,把孩子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孩子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體力腦力都消耗嚴重,很難對學習保持濃郁的興趣!
4.學習氛圍壓抑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態度生硬,極易發火。當孩子在學習中碰到困惑時,家長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解一番,孩子似懂非懂時會遭受家長的無意的嘲諷“這麼簡單都不會?”如果經過反覆講解之後,孩子仍然不會,很多家長就會有嚴重的挫敗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甚至忍不住動起手來。在這樣壓抑的學習氛圍中,孩子就會非常緊張,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很排斥。
孩子不愛學習的解決方法
1、喚醒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積極主動地求知,而不是在督促下學習,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只是在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被動地學習,這就需要父母放棄監督,喚醒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取得成功的人都不是靠強制逼迫培養出來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學習時不依賴他人,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涉,自己判斷,自主學習。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自信心、自律性和責任感,這是自主學習能力所必需的。所以要學會讓孩子懂得怎樣自主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自主完成預習、聽課、作業、複習這四個完整的學習步驟。
2、用賞識促進孩子主動學習
孩子學會自主學習,既能讓孩子走上成才的道路,又能減輕父母的負擔,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功的體驗極其重要。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會把尋求這種愉悅感內化為自己的習慣,所以父母要創造機會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讓孩子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比如可以在孩子自主學習之後及時給予誇獎和鼓勵,賞識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孩子自己完成了家庭作業,自己完成了預習、複習後,都可以給予積極肯定,孩子會在家長的讚賞中更加主動地學習。
3、相信孩子自己能夠學好
每位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父母的引導和啟發能夠使孩子自覺主動地學習和創造性地探索,主動地進行自我潛能的開發。想要真正把孩子強烈的求知慾激發出來,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學好,接收到父母的這種心理暗示,孩子會受到鼓舞。
在相信孩子的同時,也要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鼓勵孩子,讓他們對自己有積極的評價,促進其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了,學習起來就會幹勁十足。
4、不要讓孩子滋生依賴心理
有些父母坐在孩子身邊,看到孩子有不會做的題時急著把答案告訴他,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不獨立思考的壞毛病。在以後的日子裡,當他一碰到稍微難點的題目時,就會不動腦子坐在那裡等待著旁邊的人給他幫助。這其實就是依賴心理的產生。
5、給孩子自主學習的自由
不少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會為孩子包辦很多事情,比如上興趣班,上補習班,都不徵求孩子的意見,無形中孩子的自主意識就被抹殺了,學習中也會缺乏自主意識,不敢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而是選擇逃避或求助於他人。
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獨立的人,所以父母要大膽放手,鼓勵孩子積極地去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把跟他學習和生活有關的事情交給他自己來選擇,逐漸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獨立自主的意識是自主學習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孩子具備了這種素質,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