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書法字型

  書法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中一直髮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文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怎樣評論書法作品:

  在當代書法事業中,書法藝術的創作是中心,創作又以展覽為載體,以學術研究、教育培訓、隊伍建設、對外交流、報刊出版等工作的協調發展為後盾,而以上環節都離不開評論的先導和督促作用。要搞好研究和評論工作,至少要正確處理四組關係,才有利於推動當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和諧發展。四組關係可簡化為八個字:大小、好壞、古今、中外。

  大與小

  世間本沒有“藝術”其物,“藝術”只是一個概念,就像世間沒有抽象的“水果”一樣。藝術研究總要落實到具體的門類上。“藝術學”,指的是對藝術進行綜合研究,探討其規從整體上看,“藝術”是由藝術自身之內生態與外在相關的外生態兩大系統構成的。內生態指藝術門類,如音樂、美術、藝術設計、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舞蹈,每個門類下又包括更為具體的藝術樣式,如“美術”一般又包括如下樣式:繪畫、雕塑、工藝、建築、書法、攝影。而“書法”在當代又有毛筆書法、硬筆書法、篆刻、現代刻字藝術等更為具體的樣式。外生態是指影響藝術狀態的一系列巨大的社會力量。人、自然、社會、文化、經濟、宗教、技術、政治、法律等,它們往往是藝術發生發展的動力因素。

  具體到書法評論來說,我們要具有一種“大書法觀”。即至少要兼顧與通曉毛筆書法、篆刻、現代刻字藝術這3種主要樣式,同時又要對其他美術門類和藝術門類有所瞭解,才能對書法藝術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而當前一些研究,為保險起見,研究選題小而又小,並且多靠材料的堆積行文。一些研究者就是看不得別人做大一些的題目,把大的題目一概視為空洞無物。這種崇“小”抑“大”的觀念,使一些研究者日益謹小慎微,其研究和評論有些瑣碎,缺乏大氣、銳氣以及自由駕馭材料的能力。

  大一點的題目易於產生高屋建瓴的巨集論,這正是當前書學研究所缺乏的。唐代孫過庭《書譜》僅四千餘言,就涉及到了書法學習諸多方面的內容,可謂言約而意豐。現代潘伯鷹所著《中國書法簡論》,卷下簡論書法史,文字不多卻以卓絕思考力勾畫出了獨特的書法史發展脈絡,簡約而巨集觀,其中又不乏精見新說,實為難得。

  其實,“大”與“小”只是相對而言。文無定法,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寫法,無論是論文的選題還是具體的研究,“大”與“小”各有對方不可替代的價值。單純地為“大”而“大”或為“小”而“小”,則另當別論。

  好與壞

  這裡的“好”與“壞”是指評判藝術的價值觀,以及當代藝術標準的建構問題。

  健康的價值觀指的是書法評論應當尋找“真善美”統一的典範,通過書法評論,揭示傳統文化精義,倡導傳統美德和正大氣象,從而服務於社會和人生的健康發展。

  現代社會的轉型使中國傳統藝術的創變面臨新的問題和困惑,必然導致藝術傳統標準的消解與當代標準的重建。換句話說,傳統的標準在當代不斷被消解,但當代標準還未真正建立起來。這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產生諸多困惑的根源。書法藝術概莫能外。

  當代書法標準的建構,大致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質”的方面就是探討當代書法本身的判斷標準,解決什麼是“書法”,什麼不是“書法”的問題。“量”的方面就是試圖建立起區分當代書法作品高下的標準。“質”的標準,也就是說書法之所以為書法,具有超越時代、超越地域的本質規定性。從這個方面來說,“書法”就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形式。它有幾個根本規定:書寫的必須是具有實用因素的“漢字”,字形本身又具有複雜的形式美,創作的行為必須是“寫”而不是“畫”,用的工具是毛筆。只要你想從事書法就必須遵循這些規定,否則不是書法。書法標準的“量”是指,並非用毛筆書寫的所有漢字作品都是“藝術”,只有在技巧、風格、境界及傳統功力上達到一定層次的書法作品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也就是說,有作為藝術的“書法”,也有不是藝術只是停留在“寫字”層次的“書法”。

  “質”的標準的欠缺與“量”的標準的模糊,是導致當代書法評論“好”“壞”不分,評論缺席與失效的主要原因。

  古與今

  在當前書法研究中,有厚“古”薄“今”的傾向。其表現是,研究多在古代範圍內選題,而避開現當代。其理由是,古代內容已經過歷史的淘汰,而現當代缺乏提煉和沉澱,又不能完全擺脫複雜的人際關係,不叫學問。在這種貌似“取法乎上”理論的掩蓋下,現當代的研究很難得到應有的關注。

  其實,關注現當代,反思當下,思考未來,記錄、評論我們剛剛經過的歷史,從而達到以史為鑑的目的,正是當代書法人的職責所在。

  同時,我們也需要回到“原點”再出發,在關注當下的同時也需深入研究古代“經典”。經典就是那些能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永遠不會塵封甚至歷久彌新的研究物件。它是可以反覆使用的精華,不是應急的“藝術快餐”。後來者總是能夠從經典中不斷髮現新的價值,從中不斷獲取精神和技法上的原動力,以便創造出新的經典之作。

  藝術評論要善於抓住“古”與“今”這兩端。研究古代的目的是為了古為今用,面對當下藝術狀態的評論則更有現實感。只“古”不“今”,評論易有隔靴搔癢之弊,只“今”不“古”,研究又很難上升到“學問”的高度。古為今用,“今”又有“古”的底氣,“古”與“今”的研究便能溝通彼此,互為補充。

  中與外

  評論當代書法藝術,要有環顧周邊、放眼世界的胸襟。對不同國度、地域的藝術進行比較,不是要比差距,而是要比差異。最好先不要忙於做價值判斷,防止削別人之“足”以適自己之“履”的做法。

  中國“書法”與韓國“書藝”、日本“書道”同源而異流。真正認識一個國家的藝術不是那麼簡單就能下定語的。有時候形式只是一個軀殼,沒有它不行,但是隻看形式也很難做出公允的判斷。中、日、韓三國的“書法”畢竟在不同歷史、地理、人文環境下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點,“同”中更有“異”。在“中”與“外”的問題上,還要注意藝術的“中國形象”“中國氣派”問題。在比較差異的基礎上總結、提升出中國藝術的民族特色和“寫意”精神,不要盲目跟隨別國而失去自我,也不要以自大心態把別國說得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