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和國畫的區別
我國繪畫的藝術形式有很多種,其中工筆畫和國畫就在其中。你知道它們的而區別嗎?今天小編給你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工筆畫 --是中國繪畫中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一門精雕細琢的藝術功夫;在技法上分為「勾染法」與「沒骨法」兩種。
「勾染法」是先用線條勾勒出造型與結構,再予敷色上彩。
「沒骨法」則是以色彩直接依其造型結構來點、染完成的繪畫方式。 從繪畫發展的波折起伏來看,工筆畫並非一帆風順發展迄今的;此種繪畫形式之出現,初始應是受到早期壁畫鮮麗色彩的影響,我們可從現今出土的墓室和敦煌壁畫中炫麗的色彩窺知一二;其後經歷了千百年無數人智慧的積累、發展而愈趨成熟;其中有工整繁縟的繪畫方式,也有直接敷彩點染並重視筆墨情趣的作品形式。 然而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了「畫分南、北二宗」之說,並在高唱「崇南貶北」的理論下,將工筆畫列入了「北宗」並視之如同匠工,使得這樣一種重要的繪畫主流,被貶抑至每況愈下的境地。直至民國初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改革國畫之聲四起,當時藝界大師如金北樓、周肇祥、陳師曾 … 等先賢前輩紛紛開始著手籌組畫學研究社團,「工筆畫」此時復得蓬勃發展的生機而再度興盛起來。
“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也是最為複雜的畫種,內部分類則更是複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其根據筆墨技法可分為工筆畫、大寫意畫和小寫意畫***即兼工帶寫***,根據設色又可分為白描畫、水墨畫、著色畫三類,按功能和用途,可分為寺觀殿堂壁畫、架上繪畫、民間繪畫、工藝裝飾畫幾類;依作品的主題思想分為釋道畫、風俗畫、歷史畫、民間年畫、文人畫等;按工具材料分為白描、著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題材內容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山水畫簡稱“山水”。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人物畫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造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花鳥畫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