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唱歌的小麻雀教案反思

  在找關於?不用著急我這裡有哦!下面是!讓小編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吧!希望能對你有用!

  

  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

  2、願意在集體面前較自然地表述。

  設計意圖:

  《愛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這一懸念,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內容,體驗美好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作品中角色較多,我將有關角色認知的內容放在最前面,為理解故事埋下伏筆;故事後半部分層層遞進,既給孩子清楚明瞭的記憶、理解、想像的線索,又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

  準備

  1、用舊掛曆自制的有層次的圖書及可貼上操作的動物卡片,書的內頁製作如圖,前一頁都比後一頁短一些,每一頁上都有一棵樹的造型。

  2、利用圖書的封面、封底繪製一棵大樹。

  3、故事錄音。

  過程:

  一、第一遍聽故事,突出認知——別人睡覺時不要唱歌,不能吵醒別人。

  1.初步瞭解故事。

  ***1***出示圖畫書,展示用封面、封底製作的大樹,並介紹故事名稱。

  ***2***引導幼兒通過故事名稱猜猜故事可能講些什麼。

  2.理解故事內容。

  ***1***邊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完整講述故事。

  ***2***提問:誰住在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誰?誰住在最下面?

  ***3***提問:小松鼠為什麼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聽故事,激發情感——結合生活經驗,為小麻雀想想辦法

  1.展示圖書。

  教師開啟圖書,讓幼兒瞭解本書結構,然後將動物卡片分別貼上在不同的頁碼上,合上書。

  2.合作講述。

  教師放慢速度講述,故事對話部分留給幼兒講述。

  3.分析討論。

  提問:小麻雀可喜歡唱歌了,可現在不能唱了,怎麼辦呢?***輕輕地唱;到別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覺,等等。***什麼時候小麻雀才能唱?***鹿寶寶醒了再唱。***

  三、第三遍聽故事,行為練習——和小麻雀一起為小鹿唱最好聽的歌

  1.播放錄音故事。

  2.引導幼兒靜靜地等待小鹿醒來,在最後時刻,教師用醒來的小鹿形象調換原來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帶領幼兒和小麻雀一起為醒來的小鹿唱歌、跳舞。

  4.以小鹿的口吻感謝懂得關心別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附:愛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樹頂上,住著一隻愛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聲可好聽了,小動物們都喜歡聽。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樹頂上,大聲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樹林裡,有隻麻雀愛唱歌……”突然,從下面傳來一個聲音:“上面的小麻雀,請你不要唱了。”

  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嗎?為什麼不要我唱?我得下去問明白。”小麻雀往下飛,看見貓頭鷹,問:“貓頭鷹,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

  貓頭鷹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小麻雀又往下飛,看見啄木鳥,問:“啄木鳥,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

  啄木鳥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小麻雀繼續往下飛,看見小猴子,問:“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

  小猴子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小麻雀再往下飛,看見一隻小松鼠,問:“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

  小松鼠說:“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問:“為什麼呢?”

  小松鼠說:“你飛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飛到樹底下,呀!草叢中的鹿寶寶正在睡覺呢。小麻雀不唱歌了,輕輕地飛回樹頂,安靜地等著、等著……她想,等鹿寶寶醒來了,我要為她唱一支最好聽的歌。

  《愛唱歌的小麻雀》教案課後反思:

  結合平日對小班幼兒的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在說話時,不太會控制音量,有時很大聲,常常會影響到別人,之所以選擇這節《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

  同時,小班孩子對周圍環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對小鳥、小烏龜、小兔子等動物充滿了關愛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語表達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單一、個別小朋友還出現不願意說等現象。為了鼓勵孩子們願說、敢說,我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選擇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讓他們在喜歡的角色中更加激發孩子其說的願望。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理解和體驗”根據這一教學目標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目標。

  首先從認知目標中讓孩子理解故事,通過圖片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

  其次在能力目標中培養孩子根據圖片內容參與故事講述,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

  最後在情感目標中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培養移情意識。在活動中我讓孩子重點學說故事中對話部分,同時突破難點讓孩子感知故事中動物上、下空間方位。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採取恰當的教學手法!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點,我在這節課中利用廢舊掛曆,通過翻閱自制的繪本書,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移動教具讓孩子感受上、下空間方位,從而讓幼兒有興趣的接受並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動物的對話,感受愉悅情感。最後通過對故事的學習培養幼兒移情意識,進一步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美好情感。整個活動下來雖然很流暢,但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我覺得平時孩子還要活躍,在這節課中還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動性,讓全體孩子都能更加大膽的去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同時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遊戲,讓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遊戲中顯得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