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原因是什麼

  肛裂是一種危險的疾病,及早發現肛裂的症狀很關鍵。那麼你知道肛裂是怎麼造成的嗎?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肛裂的原因。

  肛裂的原因

  1、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後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著於肛管兩側,因此肛管前部和後部不如兩側堅強,容易損傷。肛管和直腸形成肛管直腸角,使肛管後部承受糞便壓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2、外傷

  慢性便祕患者,由於大便乾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面板,反覆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面板,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

  有人報道,便祕致肛裂佔14%~24%,但是便祕也可能是肛裂的後果,是由於病人懼怕排便所致。

  此外,產傷也可致肛裂,約佔3%~9%。腹瀉時頻繁排便,肛管敏感緊縮也易損傷,反覆損傷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

  3、感染

  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後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肛管損傷後亦難癒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認為主要是損傷合併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

  4、缺血

  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後正中線缺血是肛裂好發於該處的原因,因為肛管遠端是由直腸下動脈供應,該血管穿越坐骨直腸窩,分出小支經肛管括約肌至黏膜,但多數後聯合處缺乏直腸下動脈分支***佔85%***。從毛細血管形態學研究也提示後正中線處內括約肌內部的毛細血管較稀疏。有人應用鐳射多普勒血流儀測得肛管後聯合處的血流較其他象限處為少。以上都說明缺血確是慢性肛裂發病的主要因素。

  5、肛管狹窄

  先天畸形、外傷或手術所致的肛管狹窄,在乾結糞便通過時更易受損而發生肛裂。

  6、內括約肌緊張

  肛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內括約肌過度收縮現象。由於肛管部位損傷或炎症刺激,使肛門括約肌處於痙攣狀態,致使肛管張力增強,易損傷成肛裂。反射性內括約肌痙攣目前認為是肛裂不易癒合的重要原因。

  肛裂患者肛管內壓力明顯高於正常人達127.5±42.2kPa***956±316mmHg***,而正常人僅為86.3±33.3kPa***647±250mmHg***。這種高壓在經***治療後可恢復到接近正常。

  7、便祕

  某些男士好“靜”不好“動”,飲食上挑食,這樣很容易便祕,便祕後乾硬糞塊易擦傷肛管面板引起區域性感染極易造成肛裂地發生。

  8、肛門狹小

  肛管面板在發育中遲緩,生成肛管狹小,易損傷成肛裂。

  9、肛門損傷

  乾硬的糞便、便祕或異物容易引起肛管面板的損傷,這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因素。

  10、肛門感染

  因為外傷,肛門口發炎、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症等,損傷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也是會引起肛裂。

  慢性肛裂的發病成因

  一,肛裂多在肛管後管括約肌下緣成梭形,只有少量邊緣與內括約肌下部重疊,肛管上皮反覆遭受排糞損傷,使肛裂不愈。

  二,因疼痛而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疼痛痙攣,使供血區域性不足,肛裂延遲癒合,成為慢性肛裂。

  三,肛管深處有胚胎殘餘的上皮組織,肛管面板破裂,使粘膜下層內的上皮細胞暴露於裂口的底部,由於裂口上有上皮碎片的異物刺激,反覆感染,易形成慢性肛裂。

  肛裂護理的注意事項

  1、在護理上首先要解除精神顧慮。一些人害怕排便時的肛門疼痛就推遲排便時間,這樣適得其反,因時間越長,大便越來越幹,反而增加排便的疼痛。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每天大便一次,糞便不會幹、疼痛可減輕。同時可藉助藥物和食物來軟化大便,減輕排便對肛門的擴張,亦可減輕排便時的疼痛。

  2、服瀉藥時要注意適量,量過多時,糞便過於稀薄,一日排便數次更會增加對肛門的刺激。同時,不能依賴藥物來幫助排便,因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瀉藥一停大便就更加祕結,容易形成頑固性便祕,使肛裂越來越重。所以防治便祕不能依賴瀉藥,要以調理飲食為主,香蕉、生梨、蘋果、桃、杏、瓜類等水果,芹菜、韭菜、竹筍、茭白、青菜等蔬菜,有豐富的纖維素和維生素,每日適量選食可使大便柔軟而容易排出,以便減少對肛裂創面的刺激,促進癒合。對刺激性食物如酒、煙、辣椒、榨菜、姜、蒜等應忌食或少食。

  3、許多產後女性易得肛裂病,是因為妊娠期宮體增大,直腸受壓,大便出血肛門部血液迴圈受影響,產後盆腔空虛、腸腔擴大、糞便集聚;同時產後飲食精細,缺少纖維素,使糞便乾燥;又因產後臥床、腸蠕動緩慢,數日不想大便,導致便祕。排便時乾硬的糞塊撕傷肛門引起肛裂。所以妊娠期尤其是產後時期要特別注意軟化大便,保護肛門。

  4、另外,便後熱水坐浴是防治肛裂的有效簡易措施,肛裂便後的長時間疼痛主要是內括約肌痙攣所引起,用熱水坐浴後通過熱的物理作用可使痙攣緩解而使疼痛好轉,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肛門部一定要浸泡在熱水裡,既能解痛又可洗淨肛門汙物,如有條件採用藥物薰洗坐浴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