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是怎麼樣形成的

  銀河系是包含我們太陽系的星系,以裸眼觀看無法分辨出個別的恆星,形成銀河系的過程是如何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銀河系是怎麼形成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銀河系的形成

  銀河系沒形成之前,即原銀心,那時就是一個黑洞,和其它黑洞一樣,都分佈在有界無邊宇宙的表面上,由於都是在一個表面上,所以原銀心和其它黑洞也都在一個平面上。黑洞,也就是原銀心,由於密度極大,能量極大,膨脹力極大,膨脹產生的慣性極大,這樣膨脹產生的過盈,又使黑洞密度出現極小的極端。極小的密度產生收縮時,由於黑洞外部膨脹收縮的距離,無比大於大於內部的距離,所以黑洞外部收縮和內部二次膨脹正好產生頂牛。頂牛產生的天大能量就要釋放,而黑洞氣體和液體極好的流動性,極好的管湧性,特別是原銀心周圍黑洞產生的吸引力,使頂牛的天大能量,順理成章的從原銀心赤道的氣體和液體中鑽出來。由於頂牛的能量太大,因此在原銀心的赤道上頂牛的能量便是四面出擊,即在原銀心的赤道上產生了四個管湧。管湧噴射一程,原銀心內部就要產生一個反應的過程,即噴射一程,產生一個原恆星,休整一程,就這樣原銀心通過億萬次的一程又一程,產生了數萬光年的銀河系。原銀心的膨脹速度,或收縮的速度,絕不是光速,而是膨脹和收縮都是非常艱難,甚至是緩慢的能量轉換過程,所以銀河系的十月懷胎少說也得數億年,其它太陽系,乃至地球,真正產生能計算出年令的時侯,它們之前最少已經無數萬歲。

  銀河系的概述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恆星系統,包括1500~4000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團、星雲,還有各種型別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黑洞,它的可見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100億倍。

  在銀河系裡大多數的恆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範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

  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000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狀區域,那裡恆星少,密度小,被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

  過去銀河系被認為與仙女座星系一樣是一個旋渦星系,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銀河系應該是一個棒旋星系。

  銀河系的物質約90%集中在恆星內。

  恆星的種類繁多,按照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空間分佈和運動特徵,恆星可以分為五個星族。最年輕的極端星族Ⅰ恆星主要分佈在銀盤裡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極端星族Ⅱ恆星則主要分佈在銀暈裡。

  恆星常聚整合團。除了大量的雙星外,銀河系裡已發現了一千多個星團。

  銀河系裡還有氣體和塵埃,其含量約佔銀河系總質量的10%,氣體和塵埃的分佈不均勻,有的聚集為星雲,有的則散佈在星際空間。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星際分子,如一氧化碳、水等。

  分子云是恆星形成的主要場所。銀河系核心部分,即銀心或銀核,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它發出很強的射電輻射、紅外輻射、X射線輻射和γ射線輻射,性質尚不清楚,那裡可能有一個巨型黑洞,據估計其質量可能達到太陽質量的250萬倍。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曾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並預言如果他們的假說正確,在銀河系中心應可觀測到一個尺度很小的發出射電輻射的源,並且這種輻射的性質應與人們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觀測到的輻射性質一樣。三年以後,這樣的一個輻射源果然被發現了,這就是人馬座A。

  人馬座A有極小的尺度,只相當於普通恆星的大小,發出的射電輻射強度為2*10***34次方***爾格/秒,它位於銀河系動力學中心的0.2光年以內。它的周圍有速度高達300千米/秒的運動電離氣體,也有很強的紅外輻射源。已知所有的恆星級天體的活動都無法解釋人馬A的奇異特性,因此,人馬A似乎是大質量黑洞的最佳候選者。但是由於當前對大質量的黑洞還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所以天文學家們謹慎地避免用結論性的語言提到大質量的黑洞。我們的銀河系大約包含兩千億顆星體,其中恆星大約1,000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棒旋星系,它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包含旋臂的銀盤,中央突起的銀心和暈輪部分。

  旋渦星系M83,它的大小和形狀都很類似於我們的銀河系。銀盤外面是由稀疏的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球狀體,稱為暈輪,直徑約10萬光年。

  銀河系也有自轉。太陽系以250千米/秒速度圍繞銀河中心旋轉,旋轉一週約2.2億年。銀河系有兩個伴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

  天文學家瑪麗亞·格曼認為通過對銀河系恆星叢集盤面的研究表明,銀河系內圍的恆星叢集年齡較大,而外圍的恆星則更加年輕,可以推測銀河系的形成過程從內部開始,後來逐漸演化到10萬光年以上的直徑。科學家稱本次調查還發現新的證據,銀河系在成長過程中還吞併了許多小星系,來自其他星系的天體匯入了銀河系的內部。曾經史蒂芬·霍金聲稱自己的觀測表明銀河系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2013年6月NASA公佈了1.6億畫素容量為457MB最清晰銀河圖。

  銀河系的結構

  銀河系物質的主要部分組成一個薄薄的圓盤,叫做銀盤。銀盤中心隆起的近似於球形的部分叫做核球,在核球區域恆星高度密集。核球中心有一個很小的緻密區,叫做銀核。銀盤外面是一個範圍更大,近於球形的區域,其中物質密度比銀盤中低得多,叫做銀暈。銀暈外面還有銀冕,它的物質分佈大致也呈球形。

  2005年,銀河系旋臂的結構被觀測到。銀河系按哈勃分類應該是一個巨大的棒旋星系SBc***旋臂寬鬆的棒旋星系***,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0.6萬億-3萬億倍,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

  從80年代開始,天文學家懷疑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而不是一個普通的旋渦星系。2005年,斯必澤空間望遠鏡證實了這項懷疑,還確認了在銀河核心的棒狀結構比預期的還大。

  銀河的盤面估計直徑為9.8萬光年,太陽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萬光年,盤面在中心向外凸起。

  銀河的中心有巨大的質量和緊密的結構,因此懷疑它有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已經有許多星系被相信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在核心。

  就像許多典型的星系一樣,環繞銀河系中心的天體,在軌道上的速度並不由與中心的距離和銀河質量的分佈來決定。在離開了核心凸起或是在外圍,恆星的典型速度在210~240千米/秒之間。因此這些恆星繞行銀河的週期只與軌道的長度有關。這與太陽系不同,在太陽系,距離不同就有不同的軌道速度對應。

  銀河的棒狀結構長約2.7萬光年,以44±10度的角度橫亙在太陽與銀河中心之間,它主要由紅色的恆星組成,大多是老年的恆星。

銀河系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