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怎樣催芽更好

  水稻種植需要催芽,那麼水稻催芽的步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水稻催芽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稻催芽的技術

  1、選種:用清水選種,把浮在表層的秕穀撈出,留用飽滿的稻種,以培育出健壯秧苗。

  2、晒種:浸種前一週選晴天將種子晒6~8小時,然後將晒好的種子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涼透心,以促進種子的呼吸作用和酶的活性,有利於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

  3、浸種:提倡活水浸種,浸種時最好將種子放入流動清水中先浸6小時。然後採用“日浸夜露”的方法,即白天浸種、夜晚撈出攤開。 4、催芽:最簡易的方法是用雙層、無病、溼潤麻袋催芽,在地面墊一層無病稻草,將一條麻袋鋪好,把種子均勻地鋪在上面,再將另一條麻袋蓋在上面,中途只少許注意是否新增水分即可。谷種升溫後,控制溫度在35~38℃,溫度過高要翻堆,過低則潑點溫水,以提升溫度。經20小時左右,谷種即可露白破胸。

  5、播種:谷種露白後調溫到25~30℃,適溫催芽促根,待芽長半粒谷、根長1粒谷時即可播種下田。

  6、煉芽:在播種前要把催好芽的谷種攤開在常溫下煉芽3~6小時後播種。使谷種適應空氣溫度,提高成苗率。

  水稻生理性爛秧防治方法

  ***1***改進育苗方式。推廣免疫育苗,用軟盤育苗、旱育苗代替水育苗,儘量選擇地勢較高而平坦、肥力中等的田塊作為育秧田。

  ***2***提高種子質量和催芽技術。一是把住留種、貯種、晒種、選種關,提高發芽率,促進秧苗健壯生長;二是催好芽,溫度要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上,即不要高溫逼芽,也不要低溫等芽。

  ***3***加強秧田管理。特別要注意通風煉苗,做到早煉苗,煉小苗。

  水稻催芽注意事項

  1、 催芽時每天要翻動1-2次,使種子上下內外溫度均勻一致,達到發芽整齊。

  2、催芽時一定要注意溫度變化,防治高溫燒種,超過40℃種子失去發芽能力。

  3、當種子85%破胸,使溫度降至25℃,芽、根長控制在2毫米以內,攤開晾種。

  4、破胸後,適當補水,注意通氣增氧,即可催出茁壯的好芽。

  5、根據各自的生產計劃,適時分批催芽、播種,把秧齡控制在3.5葉齡,防止前期插小苗,後期插大苗。

  6、催芽時產生了酒糟味該如何處理?

  催芽時出現酒糟氣味多半發生在種芽破胸高峰期***特別是種子有穗萌或米粒較多的情況下,換水太少或清洗的不乾淨更易出現酒糟味***。因為這時種子呼吸作用旺盛,需要大量氧氣,如不及時翻堆散熱通氣,種堆當中極易產生高溫***40度或更高***。

  高溫缺氧,種子就會進行無氧呼吸,引起酒精積累中毒,隨之產生酒糟的氣味,種芽也常常受到溫度灼傷。被高溫灼傷的種子,酶的活性被破壞,發芽慢而不齊,甚至成為啞種。已發出的種芽出現畸形,根尖和芽尖變黃甚至枯死。嚴重時種子黏手,伴有濃重的酸味。

  為防止燒芽或產生酒糟氣味,在催芽過程中必須經常檢查。種芽破胸後發現溫度超過30度,應及時翻堆散溫。如有輕微酒糟氣味,應及時散堆攤晾,降低種溫,並用清水洗淨,待多餘水分控淨在重新上堆升溫催芽,這樣可以挽救大部分種子。或用清水洗淨後不再催芽,直接用細沙拌勻後播種而減少損失。

  7、雜交早稻種子浸種催芽要注意:

  忌浸種時間過長 雜交早稻種子若浸種時間過長,會造成種子缺氧,妨礙正常的呼吸,使種子胚部細胞遭受損害,降低生活力,不能長成壯苗;浸種時間過長,會破壞細胞膜結構,當水分大量湧進細胞時,使細胞內部水溶物加速外滲,給微生物的活動造成有利條件,導致早雜種子糖發酵而喪失發芽能力。因此,雜交早稻種子採用溫水浸種不能連續超過8小時,應採用一浸多洗法。即先用30~35℃溫水保溫浸種8小時,即上堆催芽***注意保溫***以後每天洗種3~4次,每隔5~8小時用溫水洗一次。裝種子催芽的器具要漏水。

  忌高溫破胸 雜交早稻種子怕熱,高於37℃的溫度就會嚴重抑制種子發芽,高於40℃溫度,種子發芽會被完全抑制。

  8、水稻浸種催芽過程中異常及解決措施

  不發芽 種穀不發芽的主要原因分析:①種穀吸水時間短、吸水不足;②種子數量少,預熱溫度不夠,入堆催芽時的初始溫度過低;③水分偏多,保溫效果差,種子堆溫達不到催芽所需要的溫度,不能破胸露白。種穀不發芽時應分析原因,區別對待。若入堆初始溫度低,種子水分不足,則可用60℃左右溫水拌種,增溫增溼,再行催芽;因水分過多引起堆溫低的,晴天可採取晒種增溫減溼後,重新保溫催芽;陰雨天可用少量熱水拌種,再加適量乾燥蜂窩煤灰減溼增氣,重新催芽。催芽時注意加強保溫工作。

  燒芽 種穀破胸後,谷堆溫度超過40℃且持續時間較長則易發生燒芽現象。燒芽輕的芽鞘尖上有黃色鏽斑或出現畸形芽,燒芽重的芽鞘尖和根尖枯死,並伴有酒味,這是因為谷堆溫度過高,透氣不良,種穀進行厭氧呼吸,引起酒精積累中毒所致。防止燒芽關鍵是注意破胸前後溫度的變化,溫度過高時及時翻堆散熱。

  根芽不齊 催芽過程中常會出現根芽長短不齊的現象,有時有芽無根或根很短,或根很長而芽很短。產生根芽不齊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溫度、溼度,養氣控制不當造成的。谷堆水分不勻,水分多、氧氣少的地方由於“溼長芽”則出現芽長根短的現象。水分少,氧氣多的地方由於“幹長根 ”則出現根長芽短的現象。谷堆溼度不勻,一般谷堆中心溫度高氧氣少,則出現“熱長根”的現象,幼根生長快,芽生長慢;谷堆四周及表面溫度低氧氣足,幼根生長慢,但芽鞘伸長受溫度的影響相對較小則出現“冷長芽”的現象。因此在破胸前後,應充分協調水分、溫度和氧氣條件,翻種均勻,防止根芽長短不齊。

  滑殼 主要症狀是穀殼黏滑起涎,嚴重時手捏成團,不能自動散開。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種子露白前因水分分過多、不透氣、厭氧呼吸旺盛,種子內糖分外溢,加上發酵作用產生有機酸,使微生物在穀殼表面迅速繁殖,造成穀殼發黏,產生酸味和酒氣,俗稱“滑殼”。催芽溫度低、露白的時間過長,以及生活力差的種子最易出現滑殼現象。精選種子,控制露白前的水分和保持足夠的溫度***一般35℃左右***,是防止滑殼的主要方法。

  水稻施肥方法

  一、水稻的需肥特點氮、磷、鉀是水稻需要量較大而土壤又比較缺乏的營養元素,一般每生產稻穀100 千克,約需吸收氮1.6-1.9 千克,磷0.8-1.3 千克,鉀1.8-3.8 千克,三者的比例約為1:0.5:1.3。氮素以返青至分櫱期為最高,磷和鉀以拔節期為最高。水稻對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別在分櫱盛期和幼穗分化後期形成兩個吸肥高峰。因此水稻施肥必須根據水稻這些營養規律和吸肥特性,充分滿足水稻吸肥高峰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

  二、秧田施肥技術一是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豬糞按7:3比例混合堆制,然後按一定比例加入優質壯秧劑充分混拌過篩待用;二是秧苗追肥:秧苗3葉期以後,若出現葉片普遍退綠髮黃缺肥時,每100平方米苗床可用磷酸二氫鉀100至200克或尿素500-1000克,兌水100-200 千克葉面噴灑,噴肥後要澆清水沖洗,防止燒苗;三是送嫁肥:在移栽前七天最好追施一次送嫁肥,以保證插秧後返青的速度,一般按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9千克為宜。

  三、本田施肥技術本田施肥要做到有機肥與化肥結合,追肥與葉面噴肥結合,施肥原則為減氮、增磷鉀。分櫱肥:分兩次施入,第一次分櫱肥在返青後立即施用總量的50%,最晚不超過6葉期,促進分櫱早生快發,低位分櫱;當水稻7葉末到第8葉露尖時施入第二次櫱肥;穗肥:穗肥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倒3葉剛剛露尖時施穗肥總量的60%,促進穗、枝梗、穎花的分化,爭取大穗;第二次在劍葉***倒1葉***露尖時施用,穗肥以氮肥為主,加入適量鉀肥。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