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區域化的新進展及發展態勢

摘 要: 經過幾年的推動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程序緩慢而實質性地向前推進。文章認為,除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外,鼓勵採用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廣泛計價,再推進人民幣作為主要的結算貨幣,穩步推進人民幣作為債券的計價貨幣。未來五到十年內,人民幣仍應將主要目標確定為亞洲區域內廣泛使用和流通的貨幣,尤其是作為跨境貿易的主要計價貨幣、結算貨幣,並初步形成人民幣計價的開放式金融市場框架,為實現儲備貨幣功能創造市場條件,也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關鍵貨幣打下基礎。

關鍵詞: 人民幣區域化,外匯市場,區域經濟,國際貨幣
 
  當前,除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外,應鼓勵採用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廣泛計價,再推進人民幣作為主要的結算貨幣,從而穩步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程序。

  
  一、人民幣區域化的進展
  
  經過幾年的推動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程序緩慢而實質性地向前推進。其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和流通正在進一步擴大,無論是使用的規模還是流通的領域和地區,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人民幣在亞洲區域內發展成為廣泛接受的貨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臺成為人民幣流通最為活躍的地區,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等東盟國家次之,中亞國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領域上,則從人員往來、旅遊、日常消費、留學、探親等方面擴大至邊境貿易乃至經貿投資等領域。
  
  在寮國東北地區,人民幣甚至替代本幣流通,最遠深入到寮國首都永珍一帶。在中緬邊貿中,每年跨境流動的人民幣達10多億元。人民幣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國家銀行已開展人民幣儲存業務。人民幣還在中亞五國、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流通。哈薩克成為中亞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國家,達10多億元。在蒙古,人民幣已被作為主要外國貨幣,蒙古的銀行已開展了人民幣儲蓄業務。人民幣現金交易量佔雙邊邊境貿易量的三分之一多。當然,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還是香港地區,人民幣現鈔實際上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自由兌換,銀行、找換店開展人民幣現鈔兌換,銀行還開展了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信用卡的支付業務。人民幣在香港甚至已開始作為儲備貨幣,用於金融資產的定價和投資,如中國境內的商業銀行已開始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
  
  雖然人民幣還未實現自由兌換,但上述現象表明市場中的確出現對人民幣的較大需求。其中,較為現實和主要的需求體現在計價和結算功能上。事實上,在周邊地區的經貿活動中,人民幣已經開始作為“區域結算貨幣”而成為周邊地區邊貿結算的主要幣種之一。由於對外貿易從簽訂合同到結匯,一般存在幾個月的時差,如果用美元報價,隨著匯率變動,利潤就會遭受損失。而如果採用人民幣計價,由於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且存在持續升值的預期,就基本上可以鎖定貨款的結匯風險。電子商務經營商阿里巴巴公司的近70萬國內供貨商絕大多數已不再採用美元為非美國相關交易的計價貨幣,供應商轉用歐元、英鎊、澳元或人民幣報價。外商也開始逐步適應這種計價方式,如一些日本的公司甚至中東地區的公司就部分採用美元計價、部分採用人民幣計價的折中辦法。尤其是在東亞區域內貿易中採用人民幣報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適用性。
  
  此外,臺灣地區也在日常消費和小額貿易的支付中開始大量接受人民幣,並實現人民幣與新臺幣之間的現鈔兌換,這為促進兩岸經貿往來和交流提供了金融支援手段,也為擴大和深化經濟金融聯絡創造了新的領域。
  
  二、當前推行人民幣區域化程序恰逢其時
  
  麥金農認為,東亞經濟體由於相似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其實已經陷入了匯率困境,這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是目前巨集觀經濟調控政策有效性出現問題的主要癥結之一。走出這個困境的辦法既非簡單地實行匯率自由浮動,也非迅速地開放剩餘的各個資本專案,實行資本跨境自由流動,被動地進入國際金融體系之中。筆者認為,應藉此機會,推進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要成員,發揮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影響,謀取一定的地位。各種巨集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受到置疑,以及一再出現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作為世界性的經濟大國,完全依賴和被動地接受既有的制度框架,政策制定的獨立性會受到侵蝕,將付出難以估量的高昂代價,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內部失衡和內外失衡問題。因為長期而言,匯率調整對貿易、投資及微觀層面的資本收益率、現金流量等的實際影響有限。面臨著全球性的持續通脹以及世界範圍內經濟增長減緩的壓力,巨集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侷限性日益顯現出來。如何挖掘調控新思路,探索改革新途徑,已經迫在眉睫。

除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外,鼓勵採用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廣泛計價,再推進人民幣作為主要的結算貨幣,穩步推進人民幣作為債券的計價貨幣,應該成為消除金融脆弱性的主要金融因素。採用本幣計價和結算的主要益處在於減少對美元等外幣的依賴,結合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將從根本上消除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積累過多的壓力。國內的調控和改革壓力都為推行人民幣區域化提供了內在動力。
  
  仍在蔓延和持續的美國次貸危機在很大範圍內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國際信用,動搖了投資者對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從而為資本流入亞洲新興市場地區提供了機遇,也為人民幣擴大國際影響、增強國際間的信用水平、提高國際地位、有效說服外商接受採用人民幣計價等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而歐元、日元也將保持一定的強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元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但要警惕的是,美聯儲如果持續採取降息政策,將名義利率降低至零的水平,導致美元持續貶值,加劇石油價格上漲,造成全球性通貨膨脹,日本等國的經濟也將面臨衰退局面,資本回流的可能性就會加大,包括流入中國的熱錢都可能因此而流出,造成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外部經濟體的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為人民幣擴大國際空間、促進區域一體化創造了一定條件,提供了戰略機遇。
  
  我國對外貿易的60%以上是在亞洲區域內進行的,其中,52%左右是在港澳臺地區進行的,而且這些地區的經濟體對境記憶體在較大的貿易順差。尤其是港澳臺地區與大陸地區存在明顯的產業聯絡,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強,從而為人民幣在該區域內作為計價貨幣、結算貨幣乃至儲備貨幣,並率先成為關鍵貨幣奠定了實體經濟的基礎。
  
  三、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程序的主要障礙
  
  當然,應該看到,雖然美元持續大幅貶值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民幣的使用和流通,也有利於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程序,但由於人民幣的不可自由兌換,***的交易者難以獲得人民幣,更無法通過銀行系統實現支付結算和清算過程,全面推行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和障礙。
  
  首先,這主要是由於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國際貨幣,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計價和結算中發揮主導作用,我國對亞洲區域外的貿易活動絕大多數都採用美元計價和結算,而且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市場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市場。
  
  其次,缺乏相應的交易和支付資訊系統以及支付結算系統,為銀行和交易者提供支付結算資訊,使得人民幣在短時期內還難以在銀行體系內實現支付結算。即使是國內的銀行機構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融資,也缺乏相應的支付結算資訊,難以提供基本的交易和支付資料服務。
  
  再次,銀行部門與金融市場的改革也遠未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匯率形成機制的進一步改革和資本專案開放程序,同時也制約了人民幣的亞洲化程序。此外,銀行及金融市場的改革與發展缺乏與人民幣亞洲化、國際化戰略配套的考慮。
  
  最後,人民幣與亞洲區域內經濟體的匯率協調也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上,缺乏必要的戰略,以通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及金融合作程序來促進人民幣的亞洲化、國際化程序。
  
  因此,未來五到十年內,人民幣仍應將主要目標確定為亞洲區域內廣泛使用和流通的貨幣,尤其是作為跨境貿易的主要計價貨幣、結算貨幣,並初步形成人民幣計價的開放式金融市場框架,為實現儲備貨幣功能創造市場條件,也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關鍵貨幣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