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社會現象分析思考論文

  在社會學的北京定義下,社會現象是指所有與同物種共同有關的活動產生、存在和發展密切聯絡的現象。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熱門社會現象思考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熱門社會現象思考論文篇1

  淺談“房中房”現象社會學分析

  摘要 :“房中房”是擅自更改房屋結構出租的一種居住現象。“房中房”存在著強烈的負外部性影響,政府進行整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政府的強行整治行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房中房”問題,並且還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住房租賃市場的“市場失靈”等。只有針對根本問題,即我國的住房租賃市場現存出租房源不足問題進行整改,才能使“房中房”現象得到徹底的解決。

  關鍵詞:“房中房”;負外部性;整治

  一、引言

  “房中房”是介於商品房和“城中村”的中間產品。它的租賃物件是既買不了商品房,又達不到購買經濟適用房標準的社會“夾心層”。“房中房”存在著建築的安全隱患和一些相應的負外部性影響,因此各地政府在從法律或行為上進行了“房中房”的整治,例如上海市政府對“房中房”的另類問題“群租”進行了一系列的嚴懲和整治行為,廣州市政府也在2009年5月底開始了主城區的大規模的“房中房”整治行為。從廣州“房中房”整治來看,政府起到了很好的管制作用,但是隨著“房中房”整治腳步的接近尾聲,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開始浮上水面,如“房中房”整治引爆單間需求,業主與求租者以及政府之間的博弈,群租現象的湧現,“城中村”整治的新一輪困難,二手房租金的不正常上升等,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主要就“房中房”出現的原因,整治“房中房”的必要性,重點對整治“房中房”產生的遺留問題及其問題解決對策等進行分析,以期能有效解決“房中房”整治過程中的紛爭,從根本上解決“房中房”問題,使其實現社會公平。

  二、“房中房”現象整治的必要性

  “房中房”存在著一些隱患,歸納起來其隱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違法改建室內結構,人口居住擁擠而產生的建築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等隱患,二是“房中房”具有明顯的負外部性影響,如環境衛生、鄰里糾紛等隱患。

  “房中房”是業主為了牟利,將原本三室一廳或二室一廳的標準套房隔成三個甚至四五個單間出租給房客的房間,這樣會導致原本設計不承受承重牆的樓板或樑承受承重牆,影響了建築物的結構,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房中房”現象同群租現象一樣,存在著嚴重的負外部性影響,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或多人的自願行為在未經第三方情況下強加於或給予他們的成本或收益。

  “房中房”擅自更改房屋承重結構,給整幢及其相鄰建築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又因為“房中房”擅設衛生間,導致樓上“房中房”,樓下慘遭殃,“房中房”居住人口擁擠,人員混雜,給相鄰方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以及整個小區帶來了較大的公共衛生的損耗,這些都是在小區物業及相鄰人員非自願的情況下被強迫接受的損失,具有明顯的負外部性的表現。

  “房中房”帶來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房中房”的負外部性影響,從社會和諧的角度來看,“房中房”雖然暫時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安身之所,帶來了表面上的社會和諧,併為一些業主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卻因此滋生出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如外來人口和本地居住人口矛盾的擴大化、出現依賴“房中房”收入而不從事社會生產的“米蟲”、整個小區的***與和諧等等,從另一個其一直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建築安全形度出發,“房中房”的整改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房中房”整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政府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在致力於“房中房”的整治,如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大力改進群租現象,廣州市政府也於2009年開始大力整治“房中房”,徹查小區裡出現的“房中房”,責令限期整改,並處以相當的懲罰措施。雖然政府在整改“房中房”上出了很多政策,也相應的起到了一定的改善社會環境及治安的作用,但是在政府進行整改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政府在整治過程中沒有提到救濟問題,從而引發對租住“房中房”人口的社會排斥現象。從城市化的角度來講,“房中房”的整治是城市化程序中必要的一部分,“房中房”的整治能解決其帶來的負外部性影響,避免因其負外部性影響而導致城市居民的逆向選擇,形成城市中心的空心化,使城市土地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房中房”的整治則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排斥問題。

  社會排斥主要是指: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個人或群體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會主流關係網路之外,不能獲取正當的經濟、政治、公共服務等資源,導致他們能力削弱與機會喪失,以致處於邊緣化困境的一種過程和狀態。社會排斥的維度包括經濟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關係排斥和制度排斥。而在“房中房”整治過程中忽視救濟問題的結果是出現了經濟排斥中的消費市場排斥。經濟排斥是指個人和家庭未能有效參與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它主要表現為勞動力市場排斥、消費市場排斥和土地排斥三個方面。

  其中,消費市場排斥是指個人或家庭購買不起或經濟拮据而被限制使用必需的商品和服務。廣州市政府在2009年“房中房”整治中僅僅強調了拆除“房中房”,卻沒有強調其在拆除“房中房”之後所應該採取哪些補救安置措施,如必須離開“房中房”的“夾心層”的住房問題等,這就導致一些低收入人群被迫離開原本能負擔的“房中房”,卻沒有相應的經濟能力來負擔房租增高的二手房租賃市場,從而被排斥在主流的二手房標準套房租賃市場外。

  其次,政府的“房中房”整治行為造成租房市場的“市場失靈”。一般情況下認為,當存在壟斷、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資訊時,就會導致市場失靈。市場按照價值規律調節價格的波動,達到其主動調節的效率。政府的“房中房”整治工程是一項符合民意的工程,但是隨“房中房”整治的深入和拆除面積擴大,會形成住房租賃市場的壟斷,特別是單間出租市場的壟斷。大部分商品房開發的是大戶型,小戶型的稀缺和有限性容易造成住房租賃市場的畸形發展。

  四、政府在“房中房”整治過程中應採取的補救措施

  1、加快租賃市場建設,增加經濟小戶型租賃房供應量。“房中房”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小戶型出租房供應量的稀缺,此次進行“房中房”的整治可能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租房市場的次序穩定,租房市場的規範化,但是根本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小戶型或單間的出租供應量仍然滿足不了其旺盛的需求量,在長期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房中房”現象仍然會再次應運而生。所以,“房中房”的整治是暫時的,從根本上講,政府在整治的同時,應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的建設,鼓勵開發商開發小戶型的房子,或擴大公有出租房的領域。

  2、改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城中村改造。住房保障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在談到社會保障的時候,林毅夫指出,不要把社會保障僅當成一種消費,要把社會保障當作一種投資。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居民是否擁有良好或者說社會所認為的最基本合格的居住條件,會嚴重影響其道德水準、社會行為規範,乃至對當地社群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個人的社會行為規範水平和當地社群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對周圍社群,對當地社會,都有著直接的外部性作用。政府在進行“房中房”整治的行為,即宣佈著對於這些外來的中低收入人群的不認同,從某一方面來講,剝奪了他們最基本的住房權。而當前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僅僅是針對有城鎮戶口的人群,這樣大大降低城市流動人口的歸屬感,不利於城市化的程序。政府應改善住房保障體系,將一部分的流動人口納入住房保障的範圍,為其提供廉租房或住房津貼,解決其最基本的住房需求。

  在城中村,由於村集體性質的特殊性,即其不但是單純的經濟組織,還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擔負著村民的生老病死,所以導致了急功近利的開發在城中村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村集體未來保持其收入的持續增長,在物業租金無法隨著時間增長的前提下,只能選擇增加出租面積來增加村集體的經濟收入,這樣村集體會想盡辦法來將農用地轉變為臨時建設用地,興建大量臨時建築,這樣忽視了城中村的環境和社會效益,使城中村的居住條件更加惡劣,就自然迫使更多的流動人口不得不租住相對而言條件好一些的“房中房”。政府在整治“房中房”的同時,要加強對城中村的改造,因為城中村其特使的職能和承擔的功效,只有改善了城中村的住房出租環境,才能從另一方面解決“房中房”的需求量問題。

  五、結語

  “房中房”現象不僅僅是一個業主與鄰居糾紛的問題,更反映了我國經濟型住房租賃市場的不足,在進行其整治的同時,不應忘了要針對其根本問題即我國住房租賃市場的薄弱環節進行解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住房租賃市場的房源供應問題,同時從法律層次上來保證住房租賃市場的公正有效,才能從根本上長期有效地解決“房中房”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孟星.住房群租與房改缺失.北京:城市問題,2008.11.

  [2]劉長飛.社會排斥視角下的農民工城市就業問題研究.濟南:東嶽論叢,2008.9.

  [3]黃佳豪,齊玉龍.西方社會排擠理論研究回顧與借鑑.北京:科學社會主義,2008.5.

  熱門社會現象思考論文篇2

  試談閃婚現象透視和社會學思考

  內容 摘要:

  閃婚的出現是對過去家長制、男權思想、從一而終的思想的衝擊,是人們有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自由的一種表現,更是 社會 進步的一種表現。。閃婚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城市化和文化變遷是關鍵因素。閃婚在 中國 社會轉型期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味否定是不明智的,要積極的加以引導,以便趨利弊害。

  關 鍵 詞:閃婚 城市化 文化變遷 社會進步

  3秒鐘可以播報半條新聞;8分鐘可以泡好一杯方便麵然後吃完;13小時納斯達克指數可以翻降數倍……在有限的時間內,你還能做什麼?“閃婚一族”說———3秒鐘足以愛上一個人;8分鐘足以談一場戀愛,13小時足以確定伴侶結一次婚……繼“愛情速配”後,又一種情感快餐的“閃婚”成為 現代 都市一種新興現象。讓我們看如下有關閃婚現象的幾個案例:

  個案一:相識七天定終身

  在北京一家咖啡廳內,李海洋因走錯座位認識了小寒,他們在接下來的3個小時的交談中共同的感受是:相見恨晚!

  第三天,小寒收到了李海洋的一封 電子 郵件《30年的記憶》:我一直懷著一份神聖的期待,期待著“緣來就是你”…… 她的心被打動了。

  第四天晚上,李海洋生病了。小寒立刻開上車,在深夜裡敲了10多家藥店的門,終於為海洋買到了藥。看到小寒手裡捧著七八種治頭痛的藥,感動不已的海洋第一次擁抱了小寒,輕輕地說出:“我真的非常愛你。”

  第七天,在他們相遇的那家咖啡廳,海洋用開玩笑的口吻試探道:“我們結婚吧?”小寒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啊!” 就這樣,他們敲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個案二: 13小時———從陌生人到夫妻

  “我們結婚吧!”“好啊。”“你是說真的?”“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

  新郎和新娘,一個28歲,一個26歲,兩人在卡拉OK聚會中相識,然後他送她回家。本來,這或許只會是段通俗戀愛故事的開始,可是等到第二天再次見面,他卻直截了當問了開頭的那段對話。“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這是她的回答。於是第三天的中午,兩人辦理了正式結婚手續。從第一天晚上到結婚,相處不過13個小時。

  個案三:相識幾天就同居,不到半年就結婚

  今年26歲的雙燕,她是今年五一剛結婚的,可現在離婚兩個字已經被提上了她和老公的議事日程。

  雙燕和羅塵是在中國交友中心網上相識的,時間是2003年的最後幾天。相識後每天晚上10點之後羅塵就給雙燕來電話,兩個人一聊就到凌晨兩三點。一週的電話熱聊之後,兩人決定見面。這次見面沒有“見光死”,而是 發展 為閃電式同居,然後不到半年就結婚。

  當代中國社會正由封閉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開放的 工業 社會轉型,由計劃 經濟 向市場經濟過度,這必然帶來婚姻觀念的變化與婚戀行為的多元化,新的婚戀文化靜靜的蕩擊著傳統的婚戀模式。戀愛低齡、離婚率上升、婚外戀增多、未婚同居及婚外性行為等使愛情、婚姻與生育由原先的統一而今日趨分離,閃婚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正在我國都市悄然興起,並流行成為一種 時尚 。

  所謂閃婚,它指的是男女雙方在極短的時間內從相識,相愛到結婚,是有別於“一見鍾情”、“***”的一種實質性婚姻模式。與傳統的婚姻相比,它的特點在於“快”,既從認識,相愛到結婚都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進行的,如案例中甚至只認識十三個小時就結婚了。都市生活緊張的節奏,生存的壓力,對人們習慣的生活發出了挑戰。人們面對社會轉變會不知所措,期望拋棄繁文縟節,對待婚姻的主張是:剪短過程,快出結果。那麼,簡化後的愛情究竟是濃縮的精華,還是絢麗的空殼,這倒是個值得考慮的 問題 。

  一、型別

  閃婚的型別很多,但是,一般來說閃婚可以分成如下幾種型別:

  其一,感情衝動型。經過幾天甚至更短時間的接觸,男女雙方“感覺不錯”,感情迅速升溫,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與 法律 上的程式,攜手走進了婚姻的神聖殿堂。

  其二,心靈空虛型。或者因為感情受過創傷,或者由於有過婚姻失敗的經歷,一些人在心靈異常苦悶迷惘、感情無處寄託的時候,如果遇到合適的“療傷”物件,必定會“一拍即合”,加入到“閃婚”的隊伍中也就不奇怪了。為了滿足暫時的感情需求,把婚姻當成了可以揮之即來的“止疼藥”。

  其三,利益速配型。有專家認為, 目前 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社會競爭愈加激烈,人們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隨之增加,為了謀求更加穩定富足的生活,為了改變現狀、為了車、房和綠卡,有些人就通過閃婚的辦法來快速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

  其四,從眾型。從眾是個人在社會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所謂“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就是從眾的最好寫照。因為人們認為跟隨潮流總是安全的,不擔風險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喜歡採取從眾行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減少內心的衝突。那麼多人都閃婚了,我也閃婚唄。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閃婚型別。

  二、原因***一***

  閃婚行為之所以在中國都市悄然興起,是城市化的結果。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會經濟關係、生活方式由 農村 型向城市型轉化的 自然 歷史 過程。而單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城市化的過程是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聚集、擴散的過程。城市是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發源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產生了向城市集聚的觀念和行為。受城市內在拉力和農村外在推力的雙重 影響 ,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由此產生了新的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產生了新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①,而閃婚行為就是新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的表現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化接納了閃婚行為,客觀上為閃婚行為起了催生泛化作用。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城市具有競爭性。

  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使都市男女疲於奔命,不斷助推“閃婚族”的壯大。他們無力再去追求馬拉松式的戀愛方式,而轉向追求一種快餐式的婚姻方式,即婚姻“麥當勞化”了。閃婚當事人又是怎樣看閃婚的呢?一位三十多歲的閃婚者的說法最有代表性:我沒時間去跑戀愛“馬拉松”!工作要搏、事業要搏、要去搵錢供樓供車……太多的事情要做了,真沒時間去戀愛!一閤眼緣,我就決定吃愛情快餐、搭婚姻快車……

  二,城市具有包容性。

  異質性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徵,城市居民在這種人口密集異質性很高的社會環境中,慢慢的產生了一種包容的態度,也就是見怪不怪。這有利於新發現、新發明首先在城市裡立足,形成百家爭鳴、求同存異的局面。城市的包容性又使城市居民能夠認識不同的觀念,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想觀念開放、生活方式更加前衛,造就了一個包容的社群環境,使的這種閃昏行為得到理解和認可。

  三,城市具有冷漠性。

  不可否認城市是社會文明的產物和象徵,然而人們在享受城市文明提供的便利與舒適的同時,又不得不忍受著它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壓力和重負。特別是城市化的發展,使得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變的欲來欲表面化。使的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人情變的越來越冷漠,因此,許多青年男女閒暇的時候往往感到孤獨鬱悶,遇到一個心儀的物件,生怕被別人搶走。對這些人來說,“閃婚”就是為了“躲閃”個人生活周圍的孤獨寂寞,用結婚的形式來填補某種心理真空地帶。

  四,城市具有資訊獲取快捷性,即閃婚還與媒體的資訊傳播有關係。

  社會的每一項重大變革,都伴隨著資訊傳播的痕跡。資訊傳播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變著社會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②從前些年的電視相親、速配,到現在風靡全球的“八分鐘約會”、還有一些明星,主持人的閃婚現象經過電視、報紙、 網路 等媒體的資訊傳播而廣為人知,成了許多年輕人 學習 效仿的榜樣,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更加壯大了閃婚一族。未來幾年內,閃婚可能會成為年輕人婚戀方式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原因***二***

  閃婚行為還與整個社會文化發展息息相關,文化變遷是閃婚產生的思想根源。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即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物質文化的變遷主要表現在新生產工具的 應用 、新的 科學 文明與創造等,非物質文化的變遷主要表現在思想觀念、組織制度等非物質的“人工製品”的發展。

  一方面,從物質文化變遷的角度看。物質文化的發展使的結婚男女不再把經濟條件放在首位。傳統婚姻的一大作用是締造一個經濟聯合體,從而更好地保障夫妻及雙方家庭的生活。隨著生活物質的極大豐富,年輕男女都各有獨立經濟來源,因為經濟地位的獨立使他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事情,比如說買什麼東西全憑個人喜好,婚姻也如此,不用過多考慮其他的因素,旨在自己的感受,婚姻已經變成一種很個人的行為。

  而在以前,如果婚姻的雙方有一個沒有工作,那麼她***他***就不會輕易快速地決定是結婚還是離婚,因為如果倉促決定結婚後發現不合適想要離婚就很有可能喪失生活來源,因此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閃婚會在現代社會出現並且流行。他們不再把經濟條件放在首位,而是把‘情’放在了第一位,對婚姻的感情含量要求越來越高,使婚姻變得更為單純。過去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已經不復存在,"愛",已成為締結現代婚姻最大的理由,再加上這是個講究"速度"的 時代 ,於是"閃婚"有了存在的"土壤","閃婚"成了一些年輕人證明真愛的一種方式。

  另一方面,從精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精神文化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婚姻觀多定義為責任,而現代的婚姻觀則更多的是定義為感情而非責任,只要兩個人感情好就可以結婚,結婚變得越來越簡單了。過去兩個人結婚講究的是門當戶對,結婚不僅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過去從相愛到結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現在這個過程也在縮短。現代人選擇閃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離婚比以前容易多了。夫妻雙方覺得不合適的話,完全沒有必要勉強在一起。現在只要達成協議就可以離婚,不必像過去那樣要拖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解決。主要還是現代人的婚姻觀念轉變了,以前都希望能白頭偕老,現在兩個人不一定要過到底。這些都是導致閃婚的重要原因。

  四、結束語

  在中國出現閃婚現象有一定必然性,它體現了個人有更多的自由選擇,這種自由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經濟自由、個人意志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等等。現在的年輕人自己完全可以為自己作主,社會也變得更寬容,離婚不再被看得那麼重,相應的,結婚也就不再被看得那麼重,結婚、離婚完全成為個人私事,不再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年輕人只要感情迸發,只要自我認定合適,就可以閃電結婚。閃婚的出現是對過去家長制、男權思想、從一而終的思想的衝擊。這種新的婚姻形式的出現正是人際關係多元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