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心理學的參考論文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與社會情景互動影響的科學。在100多年的發展程序中,社會心理學一方面致力於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完備的學科體系與不可替代的學科地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 要: 高校作為社會特殊領域,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複雜性顯而易見,尤其是針對思想觀念活躍的大學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本文旨在透過社會心理學的視角,探究大學生道德問題的表現及其歸因,並結合社會心理學相關理論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新時期背景下,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與心理問題往往同時存在,所以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從瞭解人的心理開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等各要素同教育物件的認知結構的最佳契合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寬視野,從而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對策。

  一、大學生道德問題的社會心理學視角

  大學生的道德問題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形式。從品德研究的角度出發,將道德問題分成四類:道德認知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缺乏、道德行為不佳。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大學生的道德問題可分為:個體層面的道德問題、道德角色認知不準確、道德人格偏離、道德信仰缺失等;人際層面的道德問題,大學生人際關係中權利等因素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關係到自身利益的行為時誠信問題嚴重,戀愛道德和性道德問題比較突出;群體層面的道德問題,公德意識、集體觀念淡化,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有待加強,網路道德行為尚有欠缺等等。【1】

  二、大學生道德問題的社會心理學歸因

  ***一***個體心理層面

  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心理正處於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展但易帶主觀片面性、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波動較大的階段。認知的主觀片面性,使他們不能處理好外界文化資訊的多元性,在作出道德判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激片面的想法;由於情緒情感的波動較大,大學生更容易因道德信念體系受損而產生懷疑、困惑、迷茫等各種不良的消極體驗。若不能進行合理控制和調節,就很容易形成心理問題,進而導致思想問題【2】。

  ***二***社會環境層面

  目前,我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極其深刻的變革,從社會道德標準來看,正從傳統道德標準的逐步過渡到現代社會道德標準體系的重構。錯綜複雜的社會轉型從根本上引起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重大變化,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道德人格偏差。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使受教育者對教育資訊的接受程度不斷從依從進到認同,不斷從認同進到內化,其關鍵因素在於: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情境以及教育物件。下面將對這四個維度進行社會心理學分析。

  ***一***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資訊的傳播者,他關係到教育資訊的可信度,其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這樣一個過程:教育者通過各種方式傳遞教育資訊設法改變教育物件的某種態度。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在目標靶態度改變的內在機制中,目標靶在理解和接受態度資訊之前,往往先要對傳達者進行評價,以此來決定如何取捨態度資訊,儘管這個心理過程通常是無意識進行的。同樣的態度資訊,由於傳達者在目標靶心目中評價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接受效果,高可信性者比低可信性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中的P - O - X模型可以解釋這一點,如果目標靶P喜歡傳達者O,而O對特定物件X持贊成態度,那麼P對X也抱贊成態度才能構成對O的認知平衡結構;而若P厭惡O,則會對O所贊成的X持否定態度,這樣達成P對O的認知平衡結構【3】。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首要任務就是保持教育者的高可信性。

  教育者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既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品行修養,只有做到德才兼備,才能成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4】

  ***二***教育方式

  1.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來概括理效能力與感效能力在工作實踐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過,究竟哪種教育更具說服力呢?對此,哈特曼在他的實驗中試圖通過他所採用的不同的宣傳方式,測量他勸導人們投票選舉某政黨候選人的宣傳效度的函式變化。結果證明,接受以感性為主的宣傳的人投票選舉宣傳中所支援的競選者的人數,大於接受以理性為主的宣傳的人數。哈特曼認為情緒和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滲透力,能直接動搖原有態度的基礎,包含強烈情緒色彩的觀點能增強宣傳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改變板著面孔講理論的方式,而代之以生動活潑的感性教育方式,如採用圖象、訴諸幽默等方式。【5】

  2.呈現觀點的順序

  根據學習的首因效應,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最先呈現的觀點將更能影響受教育者。但是也同時存在記憶的近因效應,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最後呈現的觀點最容易被記憶住,因而更有效。所以我們既要運用首因效應,又要運用近因效應,把重要的教育資訊一部分最先呈現,一部分最後呈現;或者最後重複一下最先的重要資訊;在設計討論式教育時,最先和最後都應呈現正面的觀點。

  ***三***教育物件

  1.教育物件的自我防禦傾向

  人們的態度系統具有自我防禦傾向,當人們在面臨態度改變的壓力時,首先的反應不是改變態度,而是拒絕別人的影響。自我防禦是主體維持態度穩定性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態度改變首先碰到的障礙。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物件自我防禦的一個基本方法,是對教育物件既有的態度不要採取簡單的否定立場,以防止提醒人們自己正遭到否定,激發其自我價值保護意識。立場靠攏如名片效應、自己人效應等以及分散注意,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讚美先行、善意提醒、從提及自身錯誤入手等方法,引導人們態度改變的漸近策略,如“登門檻技術”,都是迴避自我防禦的有效手段【6】。

  2.教育物件的情緒體驗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情緒分為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正向情緒是對外在刺激產生的一種輕鬆愉快的內心體驗;負向情緒是對外在刺激產生的一種抑制、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內心體驗。如果教育刺激讓受教育者感到輕鬆愉快,就可以使教育內容更容易被接受;如果教育刺激使受教育者感到抑鬱、不舒服,教育內容就難以被接受。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地營造輕鬆愉快的教育氛圍,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7】。

  ***四***教育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教育物件對於相關內容的接受,與其當時的注意狀態、情緒狀態有著直接的關係。在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中,關於溝通背景對溝通效果的影響主要涉及強化作用、預先警告、注意分散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思想政治教育也起著十分有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學眾.大學生道德問題的社會心理學視角及其對策[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4***:72-75.

  [2] 周濤.社會心理學視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J].世紀橋,2009,1:123-128.

  [3] 郭毅然.態度差異與道德教育物件的態度改變[J].探索,2009,6:109-113.

  [4] 李德芳,楊素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3:162-165.

  [5] [美]沃納•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運用[M].郭鎮之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

  [6] 羅亞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響因素的社會心理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2006,2:30-33.

  [7]文學平.基於社會心理學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7:15-1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