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主題黑板報

  有些人可能覺得說地震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不是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提供一些關於防震減災主題的黑板報圖片和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圖片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相關資料:關於地震的小知識

  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佔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地球時時刻刻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地球的運動變化產生許多力,其中最主要的

  是地殼運動所產生的力。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下的岩層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當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岩層構造比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斷層處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層斷裂之處就是震源,岩層斷裂所產生的振動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造成的,這類地震稱之為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庫蓄水可造成水庫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於這些型別的地震數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壞程度也小,因此,我們要預防的主要是構造地震。

  主要種類

  震源:地下發生振動的發源地。

  震中:地面上與震源正對的地方。

  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

  震中距: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

  震中區:震中附近的地區。

  極震區: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震級: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級,即衡量震源釋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1級,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級的大小是根據地震儀器記錄計算出來的,目前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級是8.9級。

  遠震: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稱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內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於6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每次地震,離震中越近,破壞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4.烈度、震級和震源深度之間的關係震級和烈度,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絡。對於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比喻,地震好比一顆***爆炸,***的***量,相當於地震的震級,***對各處的破壞程度,相當於地震烈度。在距***爆炸地點近的地方,破壞就大;遠的地方,破壞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地震烈度不僅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而且與震級、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等多種因素有關。

  一般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雖然較小但極震區破壞較嚴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比較大,而震中烈度則不高。

  5.活動斷裂帶上什麼部位容易發生地震?

  ***1***活動斷裂帶曲折最為突出的部位***簡稱拐彎處或拐點***,往往是震中所在地點。

  ***2***活動斷裂帶的兩頭***簡稱端點***,有時是震中往返跳動的地點。

  ***3***一條活動斷裂帶和另一條活動斷裂帶交叉的地方***簡稱交叉點***,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