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平菇種植的技術

  平菇在栽培過程中,常會受溫度、空氣溼度、病蟲害、菇房管理條件等影響,而出現幼菇大面積萎縮、死亡的現象,嚴重影響著平菇產量和收益,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選好菌種控制好溫度 要注意根據出菇季節選擇適宜溫型菌株,夏季出菇,應選擇高溫型的菌株,冬季出菇,則選用低溫型菌種。高溫時可在菇棚上增加覆蓋物厚度、給棚頂噴水等措施降溫,突遇降溫應做好保溫措施,在保證通風的情況下避免過多冷風進入菇棚。

  2.正確通風增溼 平菇生產過程中,要注意適時通風,並在通風口處掛上薄布簾,高溫通風時給布簾噴上水,將乾熱風變為溼熱風,刮乾熱風時儘量少通風,保持出菇棚內的空氣相對溼度在80%左右,幼菇時要勤向空中用涼水勤噴水霧,與通風同步。

  3.綜合防控病蟲害 氣溫較高時,雜菌和一些蟲害易滋生,應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控。嚴格按照規定濃度噴藥,儘量少用藥。在通風口處最好釘上紗窗,防止菇蠅等害蟲遷入危害。及時將死菇蕾及菇腳除掉,將被汙染的菌袋帶離菇棚銷燬。氣溫較低時,病蟲害不易發生,主要是以嚴防培養料中攜帶病蟲害為主。

  平菇生長緩慢的原因

  1.菌種和季節的不適應性。如果在冬季栽培了高溫型品種的平菇,會引起平菇的“不適症”,主要表現為發菌緩慢,出菇遲,甚至不發菌不出菇。因此冬季栽培平菇要選擇低溫型的品種。同理,在春、秋平菇的生長旺季,就要選擇高溫型的品種。

  2.菇場環境不適致“中毒”。如選擇在陰暗、通風不暢的房間,或選在不衛生的場所種菇,這些都是引起雜菌汙染的原因。雜菌分泌的毒素抑制了平菇的生長,出現了“中毒症狀”,表現為平菇不能正常生長,甚至完全報廢;有的雖勉強發菌,卻又因出菇期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受害,致使不能出菇或形成畸形菇。因此在選擇種菇場所時,應選擇通風條件好,並有散射光的乾淨衛生場所。

  3.培養料汙染。如果選用了已被汙染、結塊的原料栽培平菇,或調配營養料時為補充氮源而向料內加入過量的尿素或其他的化肥,會造成大面積汙染,導致不發菇或發菇緩慢。所以首先要選擇清潔、未結塊的培養料;其次要注意,只有在堆料發酵種菇時才加一定量的尿素,而生料栽培不可隨意新增尿素或其他氮肥。

  平菇保鮮方法

  首先,選採無病蟲,八成熟的平菇,整形去雜。然後再行保鮮。

  一、控溫保溼法。將鮮菇存放在3——5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80%左右的環境下,可貯存5——7天。溫度升高,溼度也要增加。

  二、缸貯法。在缸底放少量潔淨水,水上架一竹***木***架。將菇置於其上***要按自然生長狀況放置,不要擠壓,保持鬆散***,然後用塑料薄膜封嚴缸口。氣溫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可保鮮5——6天。

  三、潔水浸沒法。這裡的潔水,是指符合飲用衛生標準、每公斤水含鐵量低於2毫克的水,平菇浸沒在這樣的水裡才不會發黑。此法可保鮮3——4天。

  四、冷凍法。將平菇在沸水或蒸氣中處理5——6分鐘***殺菌***,再移入1%檸檬酸水中速冷。瀝乾後用塑料袋裝好,放在0——3攝氏度的環境中貯存,可保鮮5——6天。少量的可用冰箱貯存,4——5天不變質。

  五、二氧化碳法。鮮菇採摘後仍有生命呼吸,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例,相對降低氧氣的含量,可抑制其呼吸。將二氧化碳含量升至15%——22%,可保鮮4——5天。

  六、化學法。化學藥品主要有:0.1%的焦亞硫酸鈉,0.6%的氯化鈉,1%的氯化鈣液,每升50毫克的高錳酸鉀液,0.1%的草酸等。將鮮菇在上述任何一種溶液中浸泡1——5分鐘,撈出瀝乾,裝入2——3絲米***萬分之一米***厚的塑料袋中,封口,於陰涼通風處存入。

  七、燻蒸法。每10公斤菇用0.2毫升克黴靈燻蒸處理。將菇放入一能密閉的容器中。用一瓷碗盛相應用量的克黴靈或用棉球或布條中附克黴靈,放在容器的中央,周圍放平菇,燻蒸一晝夜。然後將菇裝入0.15——0.35絲米厚的塑料袋中,折口入筐,貯或運。也可在筐內墊一塊長寬分別是筐長寬***高***3倍的1——2絲米厚的塑料薄膜,接著放入適量的鮮菇,中間留一空位,再將棉球或布條放在空位,注入上述十分之一即每10公斤菇0。2毫升的克黴靈,隨即蓋好膜。注意不要讓菇接觸克黴靈。此法可保鮮一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