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五行與臟腑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臟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小編在此整理了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簡介

  人體內共有五臟六腑,五臟為:心、肝、脾、肺、腎;六腑則為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個臟器的合稱。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泌別清濁,傳化精華,將糟粕排出體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臟則是藏精氣神。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洩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腹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執行的道路。

  五臟在陰陽上都屬陰,主藏而不瀉;而六腑為陽,主瀉而不藏。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執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脣,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洩;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髮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五行在五臟中:肝屬木 心屬火脾屬土 肺屬金 腎屬水

  根據五行中相生相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醫學運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解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關係,利用調整五臟間生克乘侮關係來治病。

  中醫五行之養生法

  綠色養肝

  常見的綠色食物:青菜、綠豆、苦瓜、水果。

  肝對應的是木,肝開竅於目,木資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緒易激動、煩躁不寧、胸脅隱痛、視力急劇下降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肝了。青綠色可調節體內平衡,消除緊張情緒,起鎮靜作用,有助於減輕頭痛、發熱、暈厥失眠;酸食能開胃,增強肝功能,利於鈣、磷的吸收,如醋、乳酸、檸檬等。

  紅色補心

  常見的紅色食物:紅辣椒、紅棗、胡蘿蔔、紅薯、紅豆、草莓等。

  心對應的是火,心主血脈,如有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甚至心前區疼痛等症狀時,就需要養心了。紅色具有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和增強血液迴圈、促使神經系統興奮的作用;苦味具有解除燥溼、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益腎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時間進行,此時心力最強;心臟先天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蘿蔔汁或西紅柿汁來養心。

  黃色益脾

  常見的黃色食物:玉米、黃豆、薏米、蛋黃、蘋果等。

  脾對應的是土,暴食傷脾,如有腹脹、腹瀉、倦怠、氣短、韌帶和肌肉鬆弛、身體水腫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脾了。黃色具有刺激神經和消化系統,加強邏輯思維的作用;吃甜食具有補熱量、養氣血、緩解疲勞、調和脾胃、解除毒素等作用。

  白色潤肺

  常見的白色食物:白蘿蔔、梨、冬瓜、白豆、豆腐、銀耳、涼薯等。

  肺對應的是金,與呼吸道疾病相關,如有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語音低微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肺了。中醫認為,辣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迴圈和機體代謝,可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黑色補腎

  常見的黑色食物: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紫菜、海帶等。

  腎對應的是水,如有腰膝痠軟、水腫、尿頻、記憶力減退、易感風寒、無故大量脫髮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腎了。黑色和鹹味入腎;鹹味能軟堅潤下,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鹽代謝,可增強體力和食慾。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當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