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祕”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那麼,你知道是怎樣的嗎?下面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學中具體的健康觀,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醫學中具體的健康觀介紹

  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學認為:人體有自己的生命活動規律,與自然界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是日月執行,地理環境還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就能直接影響到人的情感、氣血、臟腑以及疾病的產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類必須掌握和了解四時氣候變化規律和不同自然環境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養生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學“形神合一”理論來自《黃帝內經》,這種理論始終都是建立在客觀生理結構的基礎上。首先從生命起源來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認為先有生命、形體,然後才有心理活動的產生。形神合一觀認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其中,形是指軀體、身體,神是指思想、思維。中醫學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強調形與神的密切聯絡。只有當人的身體與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與促進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與情緒焦躁、心態不平衡有著密切的關係,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根本所在,這與中醫的“形神合一”觀不謀而合。

  正氣為本的健康觀

  中醫學中的正氣是相對邪氣而言的,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復能力。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機體正氣虛衰。正氣充足則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於生病。正氣不足則邪氣容易損害人體,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當邪氣侵襲時,若邪氣弱不足以與人體正氣相抗衡時,則邪氣被正氣驅逐、消滅或暫時潛伏在體內,均不會發病;只有當邪氣較重而能同正氣抗爭以引起較強的反應時,人體才出現證候症狀、體徵等,即為發病。

  陰平陽祕的健康觀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分別代表一定屬性的物質和功能,如人體內的氣為陽,血為陰,興奮為陽,抑鬱為陰。“平”是正常的意思,“祕”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陰平陽祕”表示陰陽既各自處於正常狀態,也具有相互協調、配合關係。“陰平陽祕”作為人的健康態,體現在生命活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上,如酸鹼平衡、血糖平衡、代謝平衡等。此外,“陰平陽祕”還體現在人體活動的一種有序穩態上,這類似於現代科學所指的“內穩態”。“內穩態”是指人體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狀態的傾向,如人體的體溫、血壓、血液內的酸鹼度、血糖濃度等均為“內穩態”所調控,如果我們的身體達到這種穩態的話那就是健康的狀態。

  中醫養生的整體觀念

  診斷上的整體觀念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相互聯絡的整體。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只檢查疼痛的部位。對身體的其他部位也要做詳細的檢查,此處的病痛可能是別的部位的病變所致。比如各種體表的組織器官的病變可能是體內臟腑發生病變導致的。另外,也不能只對全身進行檢查,而不檢查發生病變的部位,這樣做也是十分不科學的。總之,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是既關注整體也兼顧區域性。

  藥方上的整體觀念

  中醫的整體觀念對開出的藥方具有指導意義,中醫的藥方特別重視主藥和輔藥的組合。中醫在開藥方時,既對主要病症開出藥方,還兼顧到了次要疾病,並針對它開出藥方;另外,還注意到每種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採用相制性配伍方法。

  劑量上的整體觀念

  中醫在藥物的用量方面也堅持整體的觀念,不是片面強調疾病的需要,還注意到對整個身體的虛實所產生的影響。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劑量的藥物來慢慢治療,不能過分求快而增加藥物的用量,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僅不能更快地治癒疾病,可能還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有甚者,可能還會引起身體別處的不適。

  中醫養生禁忌

  1、忌早起科頭

  “科頭”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陽氣初生的時間,這時的陽氣像樹苗,雖然生長勢頭很旺,卻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陽氣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從人體來講,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門不注意頭部保暖,很容易讓寒邪入腦,造成疾病。

  2、忌陰室貪涼

  人的身體要保持健康,必須陽氣旺盛,而陽氣很怕受到陰邪的侵犯。如果一個房間不能受到陽光的照射,就會陰氣較重,氣溫較低,寒邪容易侵襲體表,甚至由表入裡造成一系列疾病。當然,現代人居住樓房,很難保證每間房屋都有陽光,這時就需要藉助暖氣或空調,保持房間溫度。

  3、忌溼地久坐

  有些人對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認為身體有面板保護,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氣怎麼能影響到體內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氣當然不能直接進入體內,但機體之氣和外界之氣是相互感應的,外界之溼是一種滯緩之氣,感應到體內則使機體的氣機也執行緩慢,從而在體內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環境中停留過久。

  4、忌冷著汗衣

  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一出汗衣服會馬上變得溼冷,此時面板的毛孔是張開的,對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虛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後要及時把汗擦乾,並更換乾燥衣物。

  5、忌熱著晒衣

  徐文弻認為久晒之衣有熱毒,不宜立刻上身。這可能有些誇張了,衣服晒得乾爽以後,即使還有一定熱度,也不至於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危害。當然如果是患有熱病還沒有痊癒的人,可能就要適當注意,不要穿剛晒過或烤過的衣服。

  6、忌汗出扇風

  這個也要靈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體時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風取涼是很正常的。這裡說的忌汗出扇風是指氣溫不太高,因運動而出汗時,不要貪涼而扇風,或立刻喝冷飲。扇風雖然很愜意,但風為諸邪之首,帶著寒邪或溼邪不知不覺地就襲入體內了。

  7、忌燈燭照睡

  有些人喜歡開著燈睡覺,這也不好。因為光明的性質是屬陽的,人的睡眠需要陽氣入陰,有燈光照射就使得陽氣難以下潛入陰,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響睡眠質量。

  8、忌夏月涼水抹席,冬月熱火烘衣

  這兩個習慣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危害,現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條仍然有現實意義,也就是不能圖一時的痛快而違反季節規律。夏天不要貪涼,把空調溫度調得過低,容易導致出汗不足,氣機不能充分開啟;冬天也不能貪熱,把暖氣開得過熱,容易導致出汗太多,精氣外洩。

  9、忌久觀場演劇

  這一條是勸我們注意養神。現在電視網路娛樂節目非常多,不能過分沉迷於此,因為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我們的精神會不知不覺地隨之而動,不再注意體內的感受。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追逐聲色犬馬,就不能很好地體察民情,身體有了不平衡也不能隨時感知,所以娛樂要適度,避免久視久聽而傷神。

  最簡單的穴位助眠法就是按摩湧泉穴,即搓腳底。手心相對互搓至雙手發熱,用右手搓左足心腳底前1/3正中間的位置,用左手搓右足心,直到感覺發熱為止。

  3、食療助眠法

  可食用一些清心安神的食物,比如百合、蓮子等。這裡向大家推薦一款藥膳———酸棗仁粥。取炒過的酸棗仁30~50克,在水中煮15分鐘,將酸棗濾出,用過濾出的水煮粥食用。不過,這款助眠粥可能會對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性,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應謹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