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頭戰象課堂反思

  《最後一頭戰象》中作者用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講述了戰象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小編收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1、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2、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篇2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篇3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00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