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頭戰象反思範文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次課有一個新的突破就是電子白板的運用,雖然是第一次使用,但是它的輔助教學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接在文字上進行圈畫,批註,點評使教學課件更具直觀性,操作性,靈活效能夠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大大方便了老師。但是,這還有個熟練的過程,否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因操作不熟練,打亂了教學思路,反而影響了教學,成了負擔。我在第一次試講時就出現了類似情況,大大影響了我的教學情緒,打亂了教學思路。第二次,熟練後,效果就好多了。

  總之,這次的教學,兩個大膽的嘗試,都讓我受益匪淺,相信,日後的教學當中只要用心,就會有更多的收穫,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篇2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00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有人說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為何。為了更好的解讀文字,我開始翻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字,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篇3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麼,學習些什麼?這篇長文應該如何教,提高效率呢?

  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我採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讀文,通過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體細緻的表達方法。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沒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確定以文章當中的細節描寫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精選出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品讀感悟,習得方法,加以運用。

  品細節,如何品?需要方法的引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品細節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重披象鞍”這部分時,在學習過程中感悟,體會學習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嘎羧與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畫畫,讀讀,體會嘎羧此時的心情。接著圈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品讀,談自己的體會感悟,從中總結出“抓重點詞句、聯絡上下文、展開想象”,是品細節,悟情感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學習重回戰場這部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學習方法到運用方法的過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的示範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想學生學會了這種方法,對他們以後的長文學習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