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的原因是什麼

  眾所周知,粉瘤是一種面板疾病,它的特點是緩慢的良性病變,導致粉瘤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給大家分析粉瘤的原因,希望能幫到大家。

  粉瘤的原因

  粉瘤主要為由皮脂腺排洩管阻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而形成的瀦留性囊腫。囊為白色凝乳狀皮脂腺分泌物。並非真性腫瘤。具體的症狀則是由具體的病因形成的,下面就是粉瘤的幾個症狀的病因。

  一、炎症性囊腫:系前列腺慢性炎症引起結締組織增生,導致前列腺導管狹窄,分泌物瀦留形成囊腫。

  二、寄生蟲性囊腫:由於寄生蟲引起,如包蟲能使前列腺管及周圍發生慢性炎症,或由肉芽增生,逐漸形成囊腫。

  三、先天性囊腫:這種前列腺囊腫實際並非起自前列腺,常與膀胱後壁粘連。其體積往往可長到很大,壓迫膀胱頸引起排尿困難,壓迫直腸引起肛門墜脹感與排便困難。先天性前列腺囊腫常伴有尿道下裂、隱睪、腎發育不全等先天性疾病。

  四、後天性囊腫:系由堅韌的前列腺基質導致腺泡不完全或間斷性梗阻,逐漸使腺泡上皮變厚,終至發生瀦留性囊腫,這就是引發這種前列腺囊腫的原因。該類囊腫可位於前列腺內的任何部位或突出至膀胱頸部,直徑為1到2cm。

  五、真性前列腺囊腫:這是前列腺囊腫中較為常見形式,胚胎髮育期內受到的障礙會引起前列腺導管狹窄,從而造成阻塞現象,內容物逐漸瀦留而形成,故屬於瀦留性前列腺囊腫。

 

  粉瘤的治療方法

  針對粉瘤,手術切除治療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而針對粉瘤引起的併發感染,則需要通過藥物治療來痊癒。

  1、手術切除

  一經確診後,粉瘤患者均應通過手術來將囊腫完整摘除。目前,手術是粉瘤惟一的治療方法。手術中,可在與囊腫相連的面板,尤其是見到導管開口的時候,沿著皮紋方向設計梭形的面板切口,連同囊腫一起摘除。進行分離的時候應特別小心,因為囊壁很薄,應當儘量完整地摘除。假如囊壁有殘留,則很容易會引起復發。但假如在手術前,患者的皮脂腺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那麼應該首先控制炎症,其後再安排手術。

  手術切除時,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瘢痕。假如瘢痕大了,患者可以選擇整容的方式去除瘢痕。有條件的患者可以採用內鏡手術的方式來摘除皮下囊腫,這種方式能避免出現手術切口瘢痕,是近年新發展的一種手術方法。

  2、併發感染者

  如果粉瘤患者出現了併發感染,那麼應先具有口服抗菌藥***如增效聯***、麥迪黴素等***,以及採用熱敷等抗炎治療,待炎症消退後,再進行手術切除治療,完全摘除粉瘤。

  3、預後

  少數皮質囊腫可能會癌變,多數會轉化為基底細胞癌,少數則會成為鱗癌。因此進行手術切除後,患者應定時前往醫院複檢,檢查是否有殘留。

  粉瘤的檢查

  1.超聲檢查

  必要時可行超聲檢查瞭解囊腫性質,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2.組織病理學檢查

  術前一般不需要活檢,可術後送病理檢查。

  3.實驗室檢查

  全身多發性皮脂腺囊腫者,應進行有關代謝和內分泌功能的檢查。

  預防粉瘤的方法

  為預防皮脂腺囊腫發生,應注意以下方面:

  1.保持面部面板清潔,使皮脂腺開口通暢,利於分泌物排洩。

  2.面部面板瘙癢時,不能任意抓撓,以免引起面部面板感染,破壞皮脂腺開口,導致皮脂腺分泌物瀦留,促使皮脂腺囊腫形成。

  3.不擠面部面板癤等。

  粉瘤的鑑別診斷

  應與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皮下脂肪瘤等相鑑別。

  1.皮樣囊腫

  是一種由偏離原位的面板細胞原基形成的先天性囊腫,位於皮下,不與面板粘連而與基底部組織粘連甚緊,常長在身體中線附近,好發於眼眶周圍,鼻根,枕部及口底等處,屬錯構瘤。

  2.表皮樣囊腫

  又稱外傷性表皮囊腫。是一種真皮內含有角質的囊腫,多因外傷***尤其刺傷***將表皮植入真皮而成,腫物表面常有角質增生,好發於手及足踝等易受外傷和壓迫的部位。

  3.皮下脂肪瘤

  脂肪瘤呈扁平分葉狀,位於皮下,用手指沿腫物兩側相向推擠區域性面板,可出現橘皮樣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