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老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什麼

  近年來,孤寡老人心理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由於不少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了,家裡也只留下老人,對他們也缺乏關心,其實這樣是很容易引發孤寡老人心理問題。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孤寡老人的心理問題,希望能幫到你。

  孤寡老人的心理問題

  1、過度悲傷

  孤寡老人心理問題

  1、孤寡綜合徵

  老年人孤寡綜合徵多發生於子女成年離開家庭之後獨自生活的老人,該症狀在精神疾病分類中屬於“適應障礙”的一種,主要表現為精神空虛,無事可做。缺乏親人的關愛是導致老年人孤寡綜合徵的根本原因。“孤寡老人”往往身體狀況差、患病率高、行為不便,而由於缺乏子女關愛,更容易使得這些老人大多生活無趣,行為退縮,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表示懷疑,常陷入無慾無望、無趣無助的狀態,情況嚴重的還容易引發老年痴呆症。

  孤寡老人心理問題

  2、抑鬱

  抑鬱性情感障礙在老年人中表現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老年人年齡越大,對被照顧的要求就越高,而“孤寡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更容易形成抑鬱。現代社會人們的家庭觀念轉變比較大,尤其是多數年輕夫婦不能或不願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希望落空,結果就抑鬱等不良情緒接踵而來。

  3、焦慮

  焦慮是一種害怕出現不良後果的複雜情緒狀態。調查發現,社群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的焦慮患病率非常高,27.5%的孤寡老人存在焦慮症狀,並且“孤寡老人”的焦慮發生率高於抑鬱發生率。老年人的焦慮往往又會發展為抑鬱或二者混合狀態,進一步損害老人的身心健康。

  4、孤獨

  有研究發現,“孤寡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情感問題,而情感則主要是孤獨感,近87%的老人覺得寂寞,這極大地影響了“孤寡老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常見心理病症

  1、焦慮症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臥不安,有的為一點小事而提心吊膽,緊張恐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焦慮,嚴重者稱為焦慮症。他們身體本無疾病,或僅有一點無傷大雅的小病,卻擔憂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斷輾轉於各處求醫問藥,做各種化驗檢查,遍嘗各種偏祕祖傳方;過分擔憂家人的安全和健康等等;對某種治療或藥物過度依賴,甚至覺得離了它們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種種表現提示“杞人憂天”式的恐懼擔憂是焦慮症的核心症狀,與現實處境不符的持續恐懼不安和憂心忡忡是其臨床特點。

  2、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或是斷定自己已經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化過度關注,以及過分自戀等。

  3、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主要表現為精神易興奮,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緒性疲勞,失眠,頭痛,心悸等,病程可達數十年,症狀可有間歇,病情容易反覆。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時間多在5~7小時之間,並常常有睡眠淺、早醒、多夢的現象。睡眠障礙是老年人神經衰弱最主要的表現。

  孤寡老人應如何調節心理

  1、做好思想準備。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時間應以一年以上為宜,這樣老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漸適應,以避免在空巢來臨之際大吃一驚,心理上無法承受而產生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實踐結果表明,主動迎接空巢家庭到來的老人較被動接受者產生的心理障礙要小得多。

  2、再就業。陳院士今年74歲了,還奮戰在醫療、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陳院士坦言道,雖然子女不在身邊是會令自己覺得孤獨,但是,忙碌的工作沖淡了孤獨的感覺。因此他建議那些已經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又有一技之長的話,再就業應該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3、做好生活安排。空巢來臨後的第一個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動、情緒低落最明顯的時期,這個時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集體活動。60~80歲的老年人可以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接觸一下大自然。而85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稱之為高齡老人,最好是通過社群或者家人在家裡組織一些活動。

  4、正確認識衰老。對衰老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衰老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所以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衰老。

  5、老年人喪偶後切勿過度悲傷,這樣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使“老年人意識”更迅速地到來。為了儘快地從悲傷中解脫出來,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應當積極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變更來改變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遊、改變居住環境、暫時與兒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積極參加各種老年人社團的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等。懷念逝者並不妨礙尋找新的人生伴侶,如果有條件,可以重新組織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