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中學生消除心理疲勞現象

  中學生是一生中情感最脆弱的時期。也是最容易引發心理健康的問題的時期。所以,下面小編特地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肯定的需要

  善於肯定別人是一種美德,希望別人肯定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中學生的自我發展正處在摹仿和探索時期,其行為的價值要受到師長或同學們肯定方能體現。積極的肯定能使他們獲得成功和滿足,帶來愉快和欣喜,鼓舞著新的行為,萌發新的期待。特別是中差生肯定得越及時,越具體越能引發內驅力。可是我們在工作中總是批評多於肯定,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中差生的點滴努力,細微進步,使他們常常處在失望、孤寂、自責之中。有位留級生,外語只有7分,第一次作業教師表揚字母寫得好看,這使他非常高興,後來外語作業一次比一次認真。教師也時常肯定他,到期中他考了68分。可是接任的教師卻批評他“讀了兩年還不如別人讀一年”,這極大地刺傷了他。“她一點都不關心我!”我抱怨後一位老師,現在的成績又回到了個位數,可見對學生來說,獲得肯定是多麼重要。

  :自主的需要

  別人的肯定與自我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成人感”的出現,中學生在潛意識中希望與父母、老師平等交往,自我的主張、觀念、興趣等能得到贊同,以實現存在的價值,如果我們無視這一點需要,動輒絮絮叨叨,管頭管腳,以居高臨下之勢喝道“誰聽誰的”,這是最遭學生反感,最易引起消極、煩燥、逆反心理。優秀的老師和家長總是採用“商量”的方式體諒他們,信任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在自主的實踐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參與的需要

  生理的劇變和心理的發展,使中學生從體格到意念都感到自己是強有力的新生的一代,活潑自信,躍躍欲試。可我們許多老師不給予他們機會,或者沒有精心選擇機會,過高、過低的要求不適合他們的參與能力。我們的家長對子女試圖參與家庭、參與社會生活的嘗試一概拒絕,唯恐耽誤學業。事實上,不少中學生從物質到知識到思想都是一臺“消化”的機器,參與需要受到極大壓抑,其結果有的將其深深鎖閉,變得冷漠,挑剔;有的躲避家庭和學校,在不良行為中使參與欲獲得滿足。

  :輕鬆的需要

  中學生的心理雖在發展,畢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遠遠不及成人。長期的緊張和焦慮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調。因此,對學生學習生活時間的安排應張馳有度,減輕精神勞乏;教學內容的要求應靈活一些,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教者的態度應和藹可親一點,切忌突然襲擊的考查,切忌“這一點很難,學不好就會怎樣怎樣”,讓每個學生都相信自己能完成學業,在分步實施中讓每個人都取得好成績;此外,集體活動更豐富一些,環境布要美觀一些,這些都能促進輕鬆愉快心理的滿足,使持久的學習成為可能。還有關鍵的一點,要消除學生的緊張、焦慮,首先是教師、家長要解除過高過嚴的期望值。

  :親善的需要

  人需要集體,在一個良好的集體中,個人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會成倍增長,同時,良好的集體行為也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可是這種需要和積極意義往往被我們忽視了。有些學生由於暫時的落後與自卑,而產生孤獨感,疏遠集體,情緒低沉。而我們常常讚賞“關起門來用功”,忽視人際關係的溝通、調整,有時,連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情感的維繫也極度脆弱。而當一些學生同集體、家庭、師長親善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之後,他們便會輕而投向心態類似的青少年,向後者認同,使種種心理疾患極快地彌散開來。

  以上所列這些需要都是中學生正當的發展需求。如果我們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能從滿足這些需要出發,如果我們的思想工作都能透過行為窺視到某一需要的匱乏,因勢利導,那必然十分有助消除中學生的心理疲勞,有益於他們的身心健康。

  目前,我們的普通教育正經歷著一個艱難的“轉軌”時期,素質教育的大旗已高高舉起,外部環境也相應寬鬆。我們對中學生心理疲勞現象作一簡單的膚淺的分析,正是為了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明確自己的責任,步入受教育者的心田,走出傳統教育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