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風熱感冒能洗澡嗎

  寶寶風熱感冒會伴有發燒的現象,媽媽們不知道究竟能不能給寶寶洗澡,洗的話怕著涼,不洗的話在悶熱的天氣又不衛生,究竟能不能洗澡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寶寶風熱感冒洗澡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寶寶風熱感冒可以洗澡

  寶寶風熱感冒是可以洗澡的,雖然媽媽們擔心寶寶因為洗澡著涼而加重感冒症狀,但是洗澡時,只要多加註意是沒問題的。

  如果實在是擔心寶寶著涼,那就用溫毛巾給寶寶擦擦身子就行了。

  寶寶風熱感冒洗澡的正確方法

  1、將洗澡需要的物品提前準備好

  浴巾、暖燈、毛巾、衣服、浴液等提前準備好,門關好,中間不要開開關關。洗澡時間儘量縮短,洗完之後千萬不能讓寶寶吹風,避免受涼。

  2、使用取暖器

  先用取暖器把浴室溫度提升,把水放好偏熱的,準備好要換的衣服及一塊大的浴巾,還有塊小的毛巾擦乾用。等浴室溫度上升了,再進去洗。

  3、用開水人造蒸汽

  洗澡前準備4瓶開水視浴盆的大小決定,準備洗澡的時候把開水全部倒進浴盆,這樣整個浴室就會充滿霧氣,就會變得很暖和。而取暖器還是要一直開著。

  4、大人先洗寶寶後洗

  大人先洗,等淋浴間熱了之後,開啟浴霸的燈暖和風暖,開15—20分鐘。在澡盆裡放熱水,溫度比平時稍微高一些,然後關掉浴霸的燈暖,繼續開著風暖。

  寶寶風熱感冒可以吃什麼藥

  1、小兒感冒沖劑

  作用:

  主治小兒外感風熱所致發熱重,微惡風寒,頭痛,有汗或少汗,咽紅腫痛,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而幹,脈浮數等。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感

  冒,流感,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等。

  主要成分:

  藿香、菊花、薄荷,清熱解毒的大青葉、板藍根、連翹以及清肺熱的石膏。

  用法用量:

  沖劑:每袋12g,週歲以內每次6g,1-3歲每次6-12g,4-7歲每次12-18g,8-12歲每次24g,日2次口服。

  口服液:每支10ml,1歲以下每次5ml,1-3歲每次5-10ml,4-7歲每次10-15ml,8-12歲每次20ml,日2次,搖勻服用。

  2、小兒熱速清口服液

  作用:

  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利咽之功效。主治小兒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乾結。

  主要成分:

  柴胡、黃芩、連翹、金銀花、大黃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歲以內一次2.5~5毫升,一歲至三歲一次5~10毫升,三歲至七歲一次10-15毫升,七歲至十二歲一次15~20毫升,一日3~4次。

  3、小兒感冒寧糖漿

  作用:

  疏散風熱,清熱止咳。用於小兒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見發熱、汗出不爽、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主要成分:

  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穗、黃芩、梔子、苦杏仁。

  用法用量:

  口服。初生兒至一歲,一次5毫升,二至三歲,一次5~10毫升,四至六歲,一次10~15毫升,七至十二歲,一次15~20毫升,一日3~4次,或遵醫囑。

  4、小兒咽扁顆粒

  作用:

  具有清熱利咽,解毒止痛之功效。用於小兒肺衛熱盛所致的喉痺、乳蛾,症見咽喉腫痛、咳嗽痰盛、口舌糜爛;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見上述證候者。

  主要成分:

  金銀花、射干、金果攬,桔梗、玄蔘,麥冬、人工牛黃、冰片。

  用法用量:

  開水沖服。一歲至二歲一次半袋4克,一日2次;三歲至五歲一次半袋4克,一日3次,六歲至十四歲一次1袋8克,一日2—3次。

  5、雙黃連口服液

  作用:

  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見發熱,咳嗽,咽痛。

  主要成分:

  金銀花、黃芩、連翹,輔料為蔗糖。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支,一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寶寶風熱感冒注意事項

  1、吃感冒藥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只吃一種,不要超量。

  這是因為,不同牌子的感冒藥裡往往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同時吃了幾種就容易導致用藥過量。

  2、另外,含有退燒成分的感冒藥也不能和其他解熱止痛藥一起吃。感冒藥中的對乙醯氨基酚這個成分在用藥過量時容易損傷肝臟,因此需要格外警惕。另外,一些中成藥例如維C銀翹片、感冒靈顆粒中也含有對乙醯氨基酚。

  3、感冒藥中的抗過敏成分可帶來嗜睡的副作用,吃了之後會更容易犯困、反應遲鈍。為保證安全,需要開車、進行危險作業時不要吃它。號稱“白天不瞌睡”的感冒藥一般會在白天的藥片中去掉抗過敏成分。

  4、對於2歲以下的兒童,不推薦使用複方感冒藥,因為感冒藥在小寶寶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沒有充分的資料支援。不過,在發燒時使用單方的退燒藥是可以的,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都是可以選擇的藥物。除特殊情況,一般不應給孩子吃阿司匹林退燒。

  5、最後,在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特殊人群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時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向醫生或藥師諮詢。如果吃了藥症狀也一直無法緩解,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