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旗袍與月份牌畫的歷史
30年代始,旗袍已成為中國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裝。名媛明星、女學生、工廠女工盡數接受,僅面料、做工和搭配略見差異。形成具有海派文化特點的民國典型服飾形象,造就了中國現代服裝史上的一頁輝煌。
旗袍於20年代出現,早期旗袍未完全擺脫滿裝和短襖的寬大,1929年旗袍底擺上升,至膝蓋以下處。1930年的旗袍長及膝蓋,腰身收小,下襬收攏。1931年短旗袍興盛,整體造型緊窄合體,腰部有較明顯的曲線。1932年後,旗袍下襬復長,及腳踝或腓下部,穿高跟鞋方可行走。袍身加長對旗袍的現代轉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修長旗袍使下襬開衩成為必要,開衩旗袍也成了現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標誌。1933年始,旗袍從低衩或無衩變成高衩。當紅明星顧梅君常穿高衩旗袍出入交際場,衩高過膝甚至及臀,因了明星效應,遂成流行。
1932年後,旗袍也曾流行花邊裝飾,凡衣緣處必鑲之,使旗袍更顯嫵媚。到1935年後,名交際花陳玉梅、陳綺霞提倡低衩,故旗袍開衩趨小,依舊長度及地,完全蓋住雙腳,時人揶揄為“掃地旗袍”。長旗袍畢竟不實用,隨抗戰爆發,復回利於行走之長度。作家曹聚仁說:“一部旗袍史,離不開長了短,短了長,長了又短,這張伸縮表也和交易所的統計圖相去不遠。”
這個時期的我國“美術者”在商品廣告畫上很有點成就,那就是家喻戶曉的月份牌廣告畫。月份牌廣告畫以應時的美女和時裝為主要題材,在傳遞商品和時尚資訊方面真是功不可沒。月份牌廣告畫風靡了那個年代,是對民國年代上海灘的民眾生活、時髦心理最準確、最典型的歷史寫照。 女裝倒大袖已風光不在,袖型細窄合體,短至肘上。1937年後,旗袍的袖長更是縮至肩下兩寸,幾近無袖,形成史無前例之特色。傳統的中式長裙日漸式微,年輕時髦女子穿著旗袍,其餘便是襖褲。襖褲的風格是比較寬鬆、隨意。這時的襖褲也於前不同,褲子開始採用西式裁剪方式製作,肩、胸、袖的裁剪都較為稱身合體,自腰以下逐漸放鬆,顯得隨意、舒適。西式服裝是大都市女性追羨的,在上海等大都市裡也時興西式衣裙。 自南京政府頒佈新的服制令以後,民國初年制定的西洋燕尾服作為大禮服的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了,同時退出的還有東洋式的軍服。中式禮服——馬褂,也悄悄地逐步消失,僅限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還有穿著。通過前二十年的摸索,民國模式的男裝形式基本確立:西裝、中山裝、軍裝及長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