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年畫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導讀:古拙、雅拙的風格。其色彩多采用原色,單純而富有變化,強烈而又調和,使人感到絢爛、熱鬧,是烘托節日氣氛、饋贈親友的佳品。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還在年畫館拍攝過MTV《好日子》的部分場景。

  

  武強年畫是河北省武強縣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其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豐富的內容是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武強年畫歷史悠久,產生於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那時人煙稠密的武強南關,便是"家家點染,戶戶丹青",形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畫產地之一。武強年畫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誇張,節俗特色濃厚,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武強年畫除大量民間題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時代變革,以表達人們對國事的愛憎,對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就形成了規模。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進入全盛時期,同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並稱為我國民間木版年畫五大生產基地,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份珍貴財產。武強年畫行銷大江南北,還大量銷往日本等國和臺灣地區,年銷售量可達億對開張。

  武強年畫色彩鮮豔,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形象誇張,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其結構緊湊,主題突出,人物場景簡練。其刻版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線條穩健、流暢、奔放、生動,粗中透細, 拙中見巧,既運用黑白對比手法,充分發揮木味、刀味效果,又不失明代前期

  古拙、雅拙的風格。其色彩多采用原色,單純而富有變化,強烈而又調和,使人感到絢爛、熱鬧,是烘托節日氣氛、饋贈親友的佳品。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還在年畫館拍攝過MTV《好日子》的部分場景。

  自1983年國家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武強年畫社",到1985年投資建立"武強年畫博物館",再至1993年武強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全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年畫博物館又投入巨資,建成了集木版雕刻、印刷、裝裱、銷售為一體的展銷場館。您在這裡可以切身體驗一下年畫的整個製作過程,並可自己動手製作。

  產生於600多年前

  光陰荏苒,曾經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年畫開始慢慢遠離現實生活的軌跡,成為人們或深或淺的記憶,甚至在一些人的腦海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不久前,記者走進了武強,到這個國家級的民間藝術之鄉踏訪民間工藝師的足跡,聽博物館工作人員嫻熟地講解這朵民間藝術奇葩的悠久歷史。對鄉土氣息十分濃厚的古老年畫重新審視後,我驚訝地發現,經過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武強年畫,對過去人們精神上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年畫本身。震驚之餘,便萌生了將這一民族文化之奇葩重新挖掘,呈現給讀者的念頭。

  說起武強年畫的萌生,當地博物館的講解員劉默清脆地向我們介紹,武強在歷史上曾屬深州,《深州風土記》上記載:“武強地瘠人貧,物力稍絀,民往往畫古今人物,刻板集印五色紙,入市鬻售,悅婦孺。其事至鄙淺,然頗行遠……”由於武強年畫是土生土長的一種民間藝術,總被官方視為“粗俗”之品而被排除在藝術史冊之外,又因為它是一年一度的節俗時令裝飾品,用價格低廉的毛頭紙製作,很少有人儲存或者使用多年,因而造成武強年畫很難找到準確的歷史起源。但從博物館搶救、收存的大量民間年畫古版和年畫資料考證及文化考古,它當始於宋元時代。

  武強年畫到清代康熙、嘉慶年間進入鼎盛時期,有文獻描述:除縣內有星羅棋佈的年畫作坊,在全國還設有180多處年畫印刷點和批發莊,年印刷量達一億開張,暢銷國內18個省。

  到晚清、民國,武強年畫一直譽滿民間、興旺發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位官員在考察完武強年畫後,形象地稱之為“東方聖經的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