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如何治療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又稱“膽囊隆起性病變”。那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膽囊息肉治療方法:
手術時機選擇:
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
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徵:
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
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
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
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
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症狀且反覆發作者。7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症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制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著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癒率,也在迅速提高。
膽囊息肉的治療機理有哪些?
一抑制息肉新生血管增長.使息肉縮小、消失。
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逐步萎縮消除息肉細胞
三使息肉細胞壞死,鈣化或液化。
四促使息肉細胞周圍組織纖維化,阻斷生長。
膽囊內的小息肉可以繼續觀察,無須吃藥也無須手術。患者定期做B超檢查,瞭解息肉的變化就行了。一旦發現有變化,再處理也不遲。膽囊息肉的治療主要是膽囊切除和保膽手術。保膽手術無法解決膽囊息肉和結石本身所合併的膽囊壁黏膜的炎症,容易復發且有惡變的風險。對於息肉直徑>10mm,又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應行常規開腹膽囊切除術。
膽囊息肉是否要做手術不僅僅只是看息肉的大小,還須看息肉的型別。膽囊息肉有三種: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前兩種息肉一般無惡變趨勢,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單發息肉直徑大於1釐米者,有惡變傾向。一般認為,息肉單發,且直徑大於1釐米,應及早手術;息肉多發,直徑小於0.5釐米且無症狀者,可暫不手術,但要定期複查;息肉直徑在0.5~1釐米者,要追蹤觀察,短期內有增大趨勢者,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指徵方面頗多爭論。多數人主張以直徑≥10mm的PLGs作為手術指徵,對<10mm者須保持警惕性。部分人認為息肉>10mm、單個、年齡>60歲者應高度懷疑為膽囊癌,均應及時手術。認為年齡高於60歲、有膽石共存、對10mm的單個病變,即使無症狀也應作膽囊切除。還有專家認為,只是將年齡改為高於50歲,>10mm的PLG作預防性膽囊切除是合理的。
無蒂癌最大直徑平均為14±4mm,顯著小於有蒂癌22±8mm。8例無蒂癌已浸潤至肌層外,其中2例直徑仍≤10mm,2例有蒂癌浸潤至肌層外,最大直徑均≥30mm。認為最重要的指標是無蒂而不是大小。凡發現為無蒂PLG,即使<10mm也應立即切除。而有蒂PLG,則可掌握為>10mm時施行手術。
6個腫瘤高危因素為:單發、>10mm、廣基或蒂粗大、病變增長、年齡>50歲、合併結石。但也強調對<10mm不能放鬆警惕,必須定期隨訪。採用3種不同的膽囊切除術,即在膽囊結締組織層中剝離的單純膽囊切除術、切除全部膽囊結締組織的全厚膽囊切除術與加作膽囊床部分肝組織的擴大膽囊切除術。根據術前判斷的PLG性質加以選擇。就癌腫而言,<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經LC作全厚膽囊切除術。若術後病理證實已浸潤至漿膜下,則可作二次探查術。但若直徑>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性,應直接開腹作擴大的膽囊切除,甚至加作廣泛的淋巴結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