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菜創業小故事
賣菜賣出了一個傳奇
畢業一年多來,郭高林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大膽創辦自己的蔬菜連鎖超市,再到現在擁有4家連鎖店,每天1萬多元的營業額是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
讓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創業,不僅帶動了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就業,而且也幫助同學王彥峰、肖冰、武亮亮等就業並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連鎖店共有員工20多人。
大學畢業湊錢開店賣菜
“80後”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學院2007級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
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在鄭州牧專外面的那條路上,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路兩邊滿是賣小吃、賣衣服、賣雜貨的地攤。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裡擺地攤賣起了服裝。姜茵做老闆和銷售,郭高林的任務是進貨。
“練攤”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在這個過程中,郭高林學會了基本的經營技巧。
郭高林愛琢磨。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身邊賣菜的,雖說生意不錯,但因為零星分散,又沒有品牌,蔬菜的質量、價格、信譽總不能讓一些顧客放心。“我就琢磨,肉類可以有品牌店,蔬菜為什麼不能打響自己的品牌?”他萌發了開蔬菜超市的心思,“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穀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
郭高林並沒有放棄。“誰說是3分鐘熱度?一個有夢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最終,郭高林用堅定的決心征服了幾位好友,同學王彥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湊了5萬多元作為啟動資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名義註冊的“咱地裡”蔬菜自助店在鄭州市馬李莊正式開張。
開辦四家連鎖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郭高林和好友們開始忙碌起來。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鄭州毛莊、劉莊、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是他們考察好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劉莊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進蔬菜時,他們就直奔劉莊。
到了之後才發現,到這裡批發蔬菜的動輒就是幾千斤,不散批。最後他們磨破嘴皮子,批了200斤大蔥、幾包大蒜、幾百斤土豆,結果大蔥爛了一屋子,損失了幾十斤,剩下的半個月才賣完。
“我們一看勢頭不對,趕緊掉頭到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到了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才發現,這裡的蔬菜種類全,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的採購需求。直到現在,我們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裡採購的。”郭高林說。
那時每天早上5點,郭高林和王彥峰都要爬出熱被窩,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根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他們甚至都不會用收款機,還收過假幣,丟過東西。做蔬菜生意在時間上很特殊,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裡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淨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凍傷了。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幹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堅持是有難度,但萬事開頭難,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說。
郭高林和大夥兒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受累,認真做市場調查,虛心向同行和前輩“取經”。
在幾個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裡”的生意越來越好。走進“咱地裡”蔬菜超市,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品種齊全,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價格低廉。除了蔬菜,店裡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學生熱情的態度,也使很多顧客成為回頭客。
就這樣,“咱地裡”蔬菜自助超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跟小商販比,我們的優勢是菜價便宜、種類多、乾淨、不缺斤短兩;與大超市比,我們的優勢是價位低、離家近。”蔬菜超市在幾個大學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漸走上正軌,並加盟了雙彙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
那段時間,超市每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他們的盈利非常有限。“創業初期,我們就沒打算賺錢,首先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培養客戶群,賺錢是以後的事。”郭高林說。
隨著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郭高林決心擴大規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鄭東新區成立了第一家分店。這家店面附近,是一個有1000戶人口的住宅小區,一間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業的又一個起點。希望他能接下這個賣菜的創業傳奇。
規模擴大了,對新環境的適應、員工素質、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等問題也接踵而來。“新店開業後,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新店的寂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是年輕人。但是,真誠的傾訴和相互安慰、鼓勵,讓我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咬著牙走過來了。”郭高林說。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他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銀製度、招聘培訓制度、採購制度、倉管制度。這些正好是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咱地裡”發展的基礎。
現在,4家店已實現盈利,每個月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