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養殖技術

  梭子蟹由於其生長快,適應性強,病害較少,適合於沿海池塘海水養殖,近幾年來已成為我國沿海池塘養殖的新亮點。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養殖梭子蟹的方法,歡迎閱讀參考。

  1、池塘條件

  1、養成池面積和水深。以土池為主,面積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單塘面積超過10畝時宜用塑料網插底將大塘分隔,以防止由於水溫和水質的變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導致區域性密度過大,造成相互殘食。

  2、池底。從進水閘門一端略向排水閘門一端傾斜,以便進排水。底質宜為沙泥質,池底多開波形溝壟,池塘內宜設定隱蔽物***如廢舊陶製品、石塊、瓦片、網衣、竹子、樹枝或用廢舊編織袋內裝適量貝殼等***,作為梭子蟹藏匿之處***特別是脫殼時期***。注意使用的編織袋一定要經過清洗。在泥質過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區域性鋪厚10釐米左右的中、粗沙,給梭子蟹提供一個較好的生存、生長環境。

  3、養殖塘周圍無汙染源,環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納潮10天左右,並備有提水泵,以確保小潮時養殖水源的供應。

  5、配置適量的增氧裝置。

  2、放養前準備

  1、清淤除害

  放苗一個月前徹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後用下表中的消毒藥物清除敵害生物、爭食生物和致病生物,常用清塘消毒藥物:

  藥物名稱 使用劑量 休藥期

  生石灰 350毫克/升~400毫克/升 7天

  漂白粉***有效氯≥28%*** 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 5天

  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5天

  二氯異氰尿酸鹽 5毫克/升~10毫克/升 10天

  三氯異氰尿酸 4毫克/升~8毫克/升 10天

  茶籽餅 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7天

  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7天

  2、肥水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藥物毒性消失以後用60目的篩絹網過濾進水40釐米~60釐米,然後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發酵過的有機肥料如雞糞等,以此培養基礎餌料,使池水呈黃褐色或黃綠色,透明度30釐米~35釐米。或候苗源情況投放些花蛤、縊蟶等貝類作為混養品種,以利養殖中後期水質、底質調控或作為活體餌料。

  3、苗種放養

  1、蟹苗規格與質量

  人工蟹苗選擇蛻殼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長1.0釐米左右***。要求規格整齊,個體健壯,活力強、無病害、軀體附肢完整。

  2、蟹苗運輸

  宜採用水運法:規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內放經海水浸泡並消毒洗淨的稻草或蓬鬆的海草作隱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團而受損傷,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滿氧氣後紮緊袋口,要求儘量在10小時以內運到養殖塘。

  3、中間培育與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經過中間培育,待長至甲寬為3釐米~4釐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時再放入養成池進行養成。

  中間培育採用1畝~3畝大小的中間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間用網布圍一小塊水域進行中間培育,要求池底能排乾池水,便於收穫。也需要設定隱蔽物或適當鋪沙並培育好水色。

  中間培育密度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釐米~80釐米,透明度約30釐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換水量20%~30%。餌料以貝肉或小魚蝦為主,攪碎後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體重100%~200%,以2小時內吃完為好。同時根據蟹體的蛻殼、氣候、攝食情況等因素作適當調整。經10天~15天培育,甲殼寬達到3釐米~4釐米時,便可放入養成池養成。

  放養密度要根據苗體大小、放苗時間、池塘規模、隱蔽物多少、餌料情況及池塘水質等條件進行合理安排。一般放養經中間培育後的扣蟹時,放養密度以2000只/畝~2500只/畝為宜;如果直接對Ⅱ期~Ⅲ期稚蟹進行養成,則放養密度宜為4000只/畝~6000只/畝。

  4、養殖管理

  1、飼料投喂

  ①飼料種類:以低值貝類最佳,其次為低值鮮雜魚蝦。提倡使用配合飼料,以彌補天然餌料的不足,要求配合飼料中粗蛋白含量35%以上,質量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在投喂鮮活餌料前,應將殼厚的貝類搗碎,大的魚、蝦切碎。注意鮮活餌料應清洗乾淨。在投喂非貝類餌料時,有條件的應在餌料中新增貝殼粉,防止梭子蟹生長緩慢或脫殼困難。三疣梭子蟹交配後,要投喂富含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優質餌料***如沙蠶等***,以促進雌蟹的性腺發育。

  ②投飼數量:要根據水溫、水質、天氣、攝食情況、生理狀況、病害情況等因素適當調整日投餌量。

  ③日投喂次數:一般日投喂2次,傍晚投喂一天總量的70%,清晨投喂一天總量的30%。

  ④投喂方法:宜遍池均勻地投喂,以減少梭子蟹聚集機會,減少互相殘殺。並使正處於脫殼期的梭子蟹能就地取食,每塘設定3個~5個餌料臺,用以檢查攝食情況和殘餌量。

  2、水質管理

  ①水質要求

  水溫生長水溫範圍12℃~32℃:最適水溫範圍20℃~27℃、停食水溫 8℃、休眠水溫6℃、凍死水溫2℃

  鹽度生長鹽度範圍20‰~30‰:最適鹽度範圍10‰~34‰

  PH:7.8~8.5

  水色茶褐色或黃綠色

  透明度 30釐米~40釐米

  溶解氧 ≥4.0毫克/升

  氨氮≤0.5毫克/升

  硫化氫 ≤0.1毫克/升

  ②水質調控

  蟹苗剛放養時,池水深度為40釐米~60釐米,放苗後每2天~3天加水一次,每天加水10釐米左右。待池水加到1.5米後,需要根據水質、水色情況進行換水,結合施用肥料、微生態製劑和水質改良劑,維持三疣梭子蟹所需水質要求。

  在高溫、強冷空氣時要提高塘內水位,特別是8月份至10月份三疣梭子蟹交配季節,要保持最高水位,保證水環境穩定,以利三疣梭子蟹順利交配;如遇連續暴雨,應及時排淡,注入新鮮海水,保持海水鹽度在15‰以上,嚴防海水鹽度突降;如遇赤潮,停止換水。

  如果PH值過高,可以通過施用螯合銅、降鹼靈等藥物降低PH值;如果PH值過低,宜每半個月施生石灰5毫克/升~15毫克/升,既能穩定水體PH值,又能提供鈣源。

  在高溫季節尤其在悶熱天氣,由於殘餌、糞便和生物屍體的腐敗和分解,會導致梭子蟹缺氧,因此須開啟地氧機進行增氧。

  3、雌雄分養

  當蟹體達到100克左右,雌雄可以鑑別,此時應留雌蟹個體數的1/3~1/5的雄蟹與雌蟹搭養,其餘雄蟹應挑出分養;交配後應及時將搭養的雄蟹起捕出售,以免影響雌蟹性腺發育或雄蟹本身由於交配後死亡而導致損失。

  4、防治病害

  在池底惡化的養殖池,由於細菌感染或其它生物寄生,在梭子蟹的殼、腹肢、鰓等部位會出現各種病灶***如不正常的黑點、殼上穿孔等***,影響成活率。

  病害防治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對養殖用水進行過濾,防止敵害進入;

  ②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水體,改善水質和改良底質;

  ③保持養殖水環境的穩定,防止梭子蟹出現應激反應;

  ④投喂優質新鮮餌料,高溫期間在餌料中新增適當的防病藥物,建議使用抗菌抗病毒的中草藥,如大蒜素等藥餌。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漁藥。

  5、日常管理

  ①巡塘:每天早、中、晚進行巡塘,觀察水質變化、梭子蟹活動、有無病害發生等情況以及閘門堤壩等設施安全情況。每次投餌後2小時檢查蟹攝食情況和殘餌數量,以便及時調整攝餌量。

  ②水質檢測:每日測量水溫、溶解氧、酸鹼度、透明度,定期測定鹽度、化學耗氧量、氨氮等水質因子。

  ③測定:每十天測定一次蟹體生長情況,通過測量甲長、甲寬和體重,衡量養殖效果。

  ④養殖記錄:每一口養成塘都要建立養殖日誌,內容包括清塘、苗種來源、苗種規格、放養數量、放養日期、水質調控、飼料來源、飼料種類、投喂數量、病害情況、用藥種類、漁藥名稱、漁藥生產廠家、用藥劑量、用藥數量、用藥方式、用藥頻率、產量和銷售去向等。

  6、收穫

  ①起捕時間:雄蟹在分養、育肥後,可於11月份收穫上市,雌蟹遲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據市場行情陸續上市。若要留到春節前後銷售,應提高水位或者採用塑料大棚進行保溫,保持水溫在2℃以上。

  ②起捕方法

  流網捕獲:傍晚開始放流網,每隔2小時收網一次,一夜可捕獲4次~5次。

  蟹籠捕獲:夜間開始放蟹籠,每隔3小時收蟹籠一次,一夜捕獲3次。

  網袋捕獲:在排水閘門口固定網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隨水流進入網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幹塘捕獲:將塘水排幹到最低處,用鐵耙慢慢地順著塘底耙動,將蟹挑起,用手抄網撈取。

  把捕獲的三疣梭子蟹大螯用橡皮筋綁緊,用海水衝冼乾淨後裝入籮筐,幹運上市***2℃~4℃氣溫下,梭子蟹幹露24小時,成活率可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