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厭學心理分析論文

  當今,大學校園這個本該學習知識的地方,卻有很多學生不學習或厭惡學習,這一現象嚴重影響著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分析產生厭學心理的途徑和方法,具有現實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大學生厭學心理的研究》

  [摘要] 本文從分析大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原因入手,尋求緩解和消除大學生厭學心理的途徑和方法,以期從某些側面來排解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種種障礙,最終幫助青年人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 厭學心理 原因 對策

  在21世紀的今天,大學校園這個本該學習知識的地方,卻有很多學生不學習或厭惡學習,這一現象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中存在的一種流行病,並嚴重影響著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分析產生厭學心理的途徑和方法,具有現實意義。

  一、大學校園中的厭學現象

  在大學這座象牙塔裡,部分大學生讀大學的目的僅是為了混一張大學文憑,因而放棄追求,整日無所事事。他們要麼曠課,要麼遲到;上課無精打采,把課堂當作“自由市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思想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看小說、聽音樂、玩手機等做一些與課程毫不相干的事情。要麼乾脆就睡大覺,有些人甚至頻繁逃課,厭惡學習,討厭考試等。是什麼原因使得學生在12年寒窗苦讀後變得不愛學習?

  二、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導致大學生“厭學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與學生自身因素有關外,還與外部因素,即教育者方面、社會環境等方面有密切關係。

  1.受教育者方面

  大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是社會實踐和教育活動的主體,也是逆反心理的“持有者”。因此,分析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顯得至關重要。引發大學生厭學情緒的自身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現在多數大學生過分強調自我意識和個人愛好,加之本身自我調控能力差,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導致厭學。加之大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意志力較差,沉湎於網路、遊戲等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

  ***2***專業與興趣不符,學習目標不明確。厭學情緒的產生,很大一部分是由專業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混學現象嚴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

  ***3***心理不夠成熟,心態容易失衡。部分大學生不能夠適應從高中到大學的改變,不會與其他同學交流,變得孤僻自閉而產生厭學;也有一部分學生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過大,心理上就處於消極防禦的狀態,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與學習無關的事上;還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特別關注,因此在心理上產生不適感而厭學。

  2.教育者方面

  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計劃者、組織者、實踐者,在與大學生的矛盾關係中,往往佔據著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教育者或者教育環境方面存在瑕疵,往往會使受教育者產生厭學情緒,這其中的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

  ***1***有的大學生認為少數教師業務能力差。調查中發現,在對教師的評價中,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認為,老師學識很淵博,能學到很多東西;多數學生認為,老師講課還可以;但學問一般,也有學生認為,老師都不怎麼樣。學生對老師“威信”的質疑,特別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也是導致厭學的原因之一。

  ***2***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大學的大課堂教學,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疏遠、不瞭解,“一把尺子量到底”,致使這些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加之部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部分學生憎恨學校、教師,並因此產生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有的甚至走向精神分裂。所以,學生厭學並因此產生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大概與我們有些教師對學生缺乏方法以及自身教育不無關係。

  ***3***教學方法、考試形式和方法單一。目前的教學方法以“填鴨式”為主,而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啟發式”教學只佔少數。這種以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的“三段論”教學方式,磨蝕了學生的激情和個性,使學生覺得枯燥、毫無趣味,不能對所學知識深入理解、靈活應用,學習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加之教師考前對重點範圍的勾劃,考試內容上多數只侷限於教材內容,重視理論知識的考核,輕視能力的考查、素質的培養和檢測。而這樣的考試方法產生的漏洞加上學生的厭學情緒,使考試作弊成為學生應付學習和考試的重要手段。

  3.社會環境方面

  學校的培養,教育者的教導對學生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小,而社會環境變化對學生的負面影響與日俱增。

  ***1***我國的教育體制因素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十幾年超負荷的運轉,學生們早學夠了。所以,一旦跨進了大學的門檻,學生們再也沒有向前衝刺的力氣了。

  ***2***大學生厭學與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直接相關。現在,不僅專科生、本科生就業不理想,研究生就業也不容易。不讀大學找不到工作,讀完大學,發現工作還是難找。十幾年寒窗苦讀,花掉了父母大筆血汗錢,結果就業十分艱難。在校大學生對此極為不滿,對就業憂心忡忡,形成了有門路的感到學無壓力,無門路的學習失去了目標和動力,從而對學習逐漸產生了厭倦心態。

  ***3***現在,整個社會日趨功利化、物質化,不少學生覺得怎麼能快些掙錢才是最重要的。一些偏理論和研究性的學科,學生因為感覺學完後對增加就業技能沒有直接幫助,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因而產生厭學心理甚至放棄學業。

  三、解決厭學心理問題的對策

  鑑於以上對厭學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厭學心理問題,應採取如下相應的對策。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師生情感的融洽,不僅能保證教學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育者若能與學生正確相處,變傳統的師生關係為平等、互尊互愛的新型師生關係,縮短心理上的距離,變課堂上接觸學生為主動接觸學生,真誠關心和尊重學生,與他們建立相互坦誠、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充分挖掘其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學習生活中,這樣緊緊吸引學生而使學生迴歸學業陣地。

  2.提高教師素質

  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不僅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而且能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同時要求教師身教重於言教,大學生們聽其行,更是觀其行,因此教育者不僅學會以理服人,更要以模範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帶動學生。教育者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識上、能力上等各方面更高學生一籌,以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

  3.加強正確的引導

  大多數學生都是有很強的求知慾,厭學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消極”狀態。事實上,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學的東西要多得多,他們接觸的社會資訊比較多,很容易接受和吸收新事物,這也是一種學習,相應的娛樂活動多了也是正常現象。對於大學生中出現的這些現象,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不要一味打壓,引導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這些象徵社會進步的事物,並把這些吸收新事物的能力用於學習和創新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寶春,吳高波.從大學生厭學看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工會論壇,2008,14***1***:123-124.

  [2]張婉瑩,車恩利.藥學類高校管理專業大學生厭學情況研究.科技資訊,2008,***24***:8.

  [3]姜寧,張競文.當代大學生厭學現象分析與對策.商業經濟,2008.

  [4]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