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論文有哪些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更廣泛受到社會關注,特別是心理健康。大學心理健康論文的介紹,一定能對你的生活帶來幫助!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你講解下大學心理健康論文都有哪些吧!
大學心理健康論文第一篇
大學裡的摯情之戀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痴如醉。大學是戀愛的季節,在生理上我們已經成熟,心理上也有需求,社會認可我們的行為,時間和精力上也被允許。那麼愛情是什麼?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愛情體驗主要是有一種溫柔、摯愛的情感構成的。一個人在體驗到這種情感是還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滿足、洋洋自得的甚至欣喜若狂。我認為戀愛的人有一種傾向,愛者總想與被愛者更加接近,關係更加親密,總想觸控它擁抱他思念著他。戀愛中的人是善良的美麗的有魅力的,感到幸福的同時也感受著痛苦。它可以讓時間的遷延完全消失,就像被吹眠了一樣。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度日如年就在戀愛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愛情也會讓人痛讓人傷,讓人體無完膚,但這並不影響所有人對它的期待和嚮往。那些浪漫的,溫柔的,美好的感覺。但浪漫的行為不等於盲目的行為,有人說在不戀愛的大學是不完整的,所以很多大學生並不是因為愛而愛,而是為戀愛而戀愛。當然,這是大多數人的需求,作為一種人生體驗無可指責,但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做法,到最後導致傷人傷己的後果確實讓人痛苦,所以寧缺毋濫才是最好,寧願自己孤獨一點寂寞一點。
寂寞和孤獨是現代都市人的一種固有通病,更是所謂文化人的一種通病,也是大學生這一時間空閒很多的人的通病。世間的大多數人都是寂寞的人,而孤獨是伴隨寂寞的少數人的影子。
當代大學生戀愛有自主性,浪漫性,動機多元性,迅速性和道德約束下降
的特點。不排除有些人戀愛只是寂寞了玩玩而已,並非真心。人的寂寞有三種:一是終日惶惶不安,沒有頭緒,做任何事都沒有心思,一心想要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周身的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等事物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化寂寞為力量,驅逐寂寞讓人生不再難過。那麼大多數的同學們是屬於第一種的,無聊變成寂寞。
更有些同學隨便找個物件,看大學裡面那些情侶們,又有多少是真心相愛的,他們戀愛有各種不是理由的理由。而另外一些,他們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不強求,不盲目,緣分到來的時候它就來了,勉強是沒有用的,優秀之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少數,優秀的人是耐得住寂寞和孤獨的。很大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寂寞的俘虜,而那些具有雅士之淡定的人則可以坐在孤獨和寂寞的高處,嘻嘻品嚐那份永不褪味的寂寞香茗。
大學中也存在著另外一種現象,第一次戀愛糾結了,失敗了,心痛了,就盲目地開始下一段感情,我認為這是不理智的行為。
喧囂過後的寂然是一種必然,再嬌豔的花朵都有凋謝的一天。對於那些失戀的人來說,很長時間不能走出陰影,傷的更多的只是自己。心態決定人生的態度,人生不過是個過程,有的人走的長有的人走的短,有的人走得精彩有的人走得黯然,有的人走得輝煌壯麗有的人走得啞然無色„„怎樣對待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心態問題,一個良好的心態就可以讓這個過程過得美好一點,就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量讓這個過程沒有缺憾。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但能夠做到“寵辱不驚,老庭前花開花落”的境界的人卻趨之若鶩。能夠在得意之時不張揚,失意之時很坦然,那才是人生真正的修養和境界。
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但人不可能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變化,否則就會被塵世的變化而擊垮。人只是大千世界裡的一粒微塵,倘若在世間的變化裡不能以靜制動,耐得住寂寞,那麼終將被寂寞所吞噬而一事無成。人生一世,會經歷滄海桑田,歷經榮華富貴,遭遇坎坷不平,但不管是大富大貴,還是窮困潦倒,
只要堅守心中的信念,就能屹立不倒,人的一生擁有一個信念很重要,它是前進的指明燈,當你享受於人腦喧囂的同時,總有人在酒闌人散之時,與黑夜裡的寂寞如影隨形,能夠驅逐寂寞,不沉淪於寂寞,就不會成為寂寞的俘虜,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享受著寂寞。人生寂寞的事情太多了,寂寞的時候也多,有些人風風光光地活了一輩子,到最後發現自己寂寞了一輩子。寂寞的開始是平淡的生活,當這樣的生活無休止地向身體蔓延開來的時候,人就會感到強烈的寂寞,但是慢慢的就會去適應,然後會發現寂寞其實是人生的又一種情致,另一種生活。
人的一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在大學裡,我們面臨的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主要看個人心態。有看得見的為考試而愁,有看不見的孤苦難熬。每個人都有感到孤獨的時候,有些事情不敢跟朋友、同事和家人說。因為要堅強,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所以人就變得孤獨了。處理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良好的心態接納它。當人生開始慢慢接納了孤獨,那麼孤獨就和人的生活相依相伴,這個孤獨變得無所不能起來。在《魯賓遜漂流記》中,主人公最初是很孤獨的,但後來他接納了孤獨,適應了荒島上的生活,把心裡的孤獨驅逐出去,開始了新生活,成為荒島的主人。人們在面對孤獨時是戰勝孤獨,還是被孤獨所戰勝,就要看人們用什麼心態看待它,怎麼去把握它。
這種孤獨感在女大學生中尤其表現出來。很多女生想要去做什麼事都要找一個人陪著,我不否認自己有時候也會這樣。沒有人陪著就會沒有安全感,身邊有個人陪著就會有力量和勇氣。但我正在努力改變中,自己想做的事就應該大膽去做,不要擔心會不會做好,會不會被人嘲笑,沒有寂寞的人生是有遺憾的人生,而能夠驅逐寂寞的人生才是圓滿的人生。人在寂寞時是要學會和寂寞相處,辛棄疾曾經有詞曰:“笑我廬,門掩草,徑生苔”。這足以可見他當時深處的環境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他讀書寫作,潛心寫作,以此驅逐內心的寂寞,生活過得饒有情趣。驅逐寂寞,和寂寞交朋友是一門藝術,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大學心理健康論文第二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社會環境認識自我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
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
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係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髮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
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
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四、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
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
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衝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五、結論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更廣泛受到社會關注,特別是心理健康。
大學心理健康論文第三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
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心理健康不成問題,且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的習慣。
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係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現代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看過了“大學心理健康論文
1.1500字大學心理健康論文
2.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00字
3.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4.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1500字左右
5.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