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理調查論文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而康復科患者的心理護理採用一對一的個別心理指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急診患者心理護理教育論文

  1急診患者的心理特點

  1.1恐懼心理

  肢體突然受到意外創傷,缺乏思想準備,超出了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產生極端恐懼心理,表現為煩躁、緊張,痛苦,易暴易怒,哭鬧喊叫,難以自控等,而且疾病本身對患者也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如血氣胸患者可產生極度的胸悶窒息感、呼吸困難,休克患者胸悶、氣短、創傷性疼痛等都會產生恐懼心理。患者外傷出血,緊張不安,多見於年老者;害怕縫針帶來的疼痛,以女性居多;患兒看到家長緊張,容易造成恐懼心理。

  1.2焦慮心理

  疾病是軀體與精神的雙重負擔,突如其來的打擊,患者不瞭解病情與預後會產生期待性焦慮,使患者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產生焦慮心理。***1***患病性焦慮:急診患者對疾病的一種心理應激的反應。所有的急診患者都擔心清創後的後果而表現為精神不振,臥床不起、徽言、食慾差甚至拒食、失眠、暗中落淚。***2***分離性焦慮:急診患者清創後離開與其所熟悉或所依賴的人和物。受傷後給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可能因此中斷工作和學習。有的擔心容貌變醜難以麵人;還有的擔心失去配偶或戀人。老年人則擔心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兒女,因此這些急診患者大多數拒絕清創治療,情緒煩燥。***3***適應困難性焦慮:主要表現為急診患者清創前後不適應病人角色和不適應新的生活規律和方式。

  1.3抑鬱心理

  傷情已診斷明確,已脫離危險期,肢體及頭、面部傷殘已為患者瞭解。心理由恐懼轉為抑鬱。表現為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對周圍事無興趣,對手術效果持懷疑態度,顧慮重重等。

  1.4失望心理

  失望是個體處於主觀認為可取的方案或個人的選擇很有限或沒有,以致不能為自己發揮力量的狀態。此時肢體及面部傷殘已成定局,即使醫生妙手亦難恢復患者昔日風采,必然為以後的擇業或婚戀等造成困難,使患者心靈再次受到打擊,產生嚴重的失望感,表現為悲觀絕望、孤獨、冷漠、不配合治療,自暴自棄,甚至萌發輕生念頭等。常常表現為目光逼人,吶喊不止,拒絕與醫護人員合作。

  1.5過分緊張心理

  這類創傷患者受的傷勢並不重,但由於患者及其家屬對事故發生的估計發生偏差及對疾病知識瞭解甚少而產生過度緊張心理,強烈要求醫生作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有的還可產生激化性行為,情緒異常激烈,不能很好配合治療,使搶救工作很被動。

  2根據清創的不同時期進行心理護

  2.1術前心理護理

  創傷多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的,所以起病急,病情重,患者面臨著生與死,傷與殘,多有恐懼感,不知所措,反應比較遲鈍,甚至產生過激心態。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觀察及護理:***1***首先,向患者解釋治療效果,疾病預後等有效積極明確的資訊,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使其能主動配合治療。***2***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理解、同情其感受,與其一起分析焦慮和恐懼產生的原因及不適,儘可能消除引起焦慮、恐懼的因素。向患者婉言說明焦慮對身心健康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3***爭取其家屬對患者的理解和支援,使其解除因受傷後對社會地位、生活能力及經濟狀態等發生影響的後顧之憂。指導家屬不要在病房談及經濟困難等類似問題。***4***幫助並指導患者及家屬應用鬆馳療法如按摩、聽音樂等。允許患者哭泣,以幫助其祛除肌肉緊張。***5***為患者創造安靜、無刺激的環境,限制其與具有焦慮情緒的患者及親友接觸。指導家屬對患者做一些理解、安慰開導及積極的心理安撫幫助患者總結以往對付挫折的經驗,鼓勵其積極、健康的處事方式及行為。對患者的合作與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6***正確引導患者正視傷殘現實,與其共同探討人生目標,使之身殘志堅,穩定患者情緒,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2.2術中心理護理

  病人一旦進人清創室,便感到孤立無援,患者往往表現很敏感,容易猜疑,對生、死、傷、殘猜想的很多。特別是在手術當中對醫務人員的動作、表情甚至走路速度也特別注意。所以護士不能離開其身旁。***1***協助病人處在一個既舒適又利於手術的體位,同時給病人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2***告訴病人手術中不會感到疼痛,使其放鬆。***3***手術進行中,要密切觀察病人,重視其心態,關心其感受。如病人感到孤獨和緊張時,要囑其放鬆,並教其深呼吸;病人感到口脣乾燥時,用溼棉球溼潤其口脣以緩解不適之感;心理暗示止痛和採用撫摸、與病人交談、欣賞音樂等轉移注意力,降低痛感。如果非必要,則不要先給病人打上輸液針,以免增加其心理負擔。讓病人體會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體貼,使他們有溫暖、親切的感覺,產生安全感,從而緩解緊張、孤獨的情緒。***4***手術中所有人員要表情如常,集中精力配合手術,動作要輕、穩、準,儘量減少金屬器械的碰撞聲,也不要說使患者產生誤解的話,以緩和緊張、恐懼的氣氛,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

  2.3術後心理護理

  清創手術後,要進行適當的術後心理護理:***1***患者關心較多的是手術成功與失敗,是否影響今後工作、生活、家庭和事業等。憂慮重重,思想壓力很大,尤其是多處外傷、骨折的患者,很關心創傷處功能的恢復。特別是術後療效進展緩慢者,值班護士應多巡迴病房。根據不同年齡,家庭環境,經濟狀況和所受教育不同的心理微環境,瞭解病情及時綜合分析,做出準確判斷,主動協助患者排憂解難。***2***由於術後部分患者傷口疼痛難忍,表現煩躁不安,精神緊張,此時護理人員給患者講解此手術正常反應的表現,消除患者的顧慮,並給予關心照顧,使其有充分的休息,促進傷口的早日癒合。***3***術後康復指導,適當的運動促進血液迴圈,有利於傷口癒合,向患者講解早期活動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鍊,適當活動關節,動作要輕柔,以不使切口疼痛加重為原則。分類指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分類,對在校學生,傷口未癒合前勿劇烈運動;對老人要強調術後可能出現的意外,隨時有人陪護,特別要注意直接涉及切口位置的運動。***4***護理人員要轉變思想觀念,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賴的護患關係,並取得家屬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調動患者戰勝疾病的積極因素,從而有利於患者的治療及康復。

  3結語

  總之,急診患者的清創術前、術中和術後心理護理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為了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減輕患者痛苦,調動患者內在的心理因素,使心理護理真正在醫療護理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此必須要做到:***1***配備專人進行心理護理,要求責任護士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尊重、關心、同情患者,讓其感覺到責任護士就象她的親人一樣,和藹可親。***2***心理護理要求責任護士保持良好的心態並且對語言表達有一定的技巧要求:①用安慰性語言;②鼓勵性和積極暗示性語言;③勸說性語言。***3***最終達到調節和疏導患者的心情,消除消極、錯誤的思維,面對現實,增強和鞏固對現實環境和對挫折的耐受性及適應能力。

  範文二: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心理健康論文

  1物件與方法

  採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遵循自願原則,將2007年7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喉癌行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納入本研究。問卷由研究者發放,調查物件獨立完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7份,回收有效問卷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35%。本組全部為男性患者。平均年齡***51.17±14.21***歲,喪偶3例,餘配偶健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7例;仍需工作者3例,其餘為居家閒置;家庭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者2例;與子女同住者12例,與妻子獨居者5例;有吸菸飲酒史者15例,單純吸菸者3例。

  1.2調查工具

  1.2.1一般情況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編制,以瞭解患者的一般社會人口學特徵及疾病相關資料。社會人口學資料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由患者填寫或患者口訴,研究者代筆。

  1.2.2症狀自評量表***SCL-90***

  用於測量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心理健康狀況。本量表共90個專案,包括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及1個附加因子,即其他***代表睡眠和飲食***。採用5級評分法,1~5表示從無到嚴重。按常模的分析結果,部分超過160分,或陽性專案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慮篩查陽性。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陽性症狀痛苦水平越高。

  1.2.3簡易應對方式問卷***CSQ***

  用於測量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的應對方式。包括62個條目,歸納為6個理論應對方式因子,分別是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個分量表由若干個條目組成,按是、否計分,通過分量表條目之和計算出該分量表的因子分。因子分越高,說明該因子被採用的頻率越高。

  1.3統計學方法

  資料均使用SPSS12.0軟體進行錄入與分析,根據資料性質不同採用t檢驗及相關性分析,方法進行資料處理,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心理健康狀況

  本組***SCL-90***總分為***124.25±26.12***分,抑鬱、焦慮、人際關係敏感、恐怖等因子因高於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組中陽性因子檢出率合計為51.35%,其中,檢出率最高的為人際關係敏感、焦慮、恐怖、偏執。

  2.2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相關性

  解決問題、合理化、求助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性正相關,自責、退避、幻想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說明該類患者採用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於心理健康的保持。

  3討論

  3.1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本組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中,***SCL-90***陽性因子檢出率合計為51.35%。各因子中,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恐怖、偏執等因子高於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抑鬱、焦慮是手術病人普遍存在的情緒反應,是一種消極的應激反應,引起病人痛苦體驗。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的情緒因各種因素起伏變化,擔心康復、發音、吞嚥、進食、家庭經濟情況、自我照護等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出現抑鬱、焦慮的情緒。這種心理狀況隨即帶來消極的應對方式,對疾病的治療、康復極為不利。

  3.2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應對方式分析

  應對是個體對環境變化有意識、有目的和靈活的調節方式,也是個體面臨有壓力的情緒和事件時所採取的認知行為。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永久性氣管造瘻患者積極與消極應對共用。說明他們處在心理應激事件時,與常模相比,既有強烈渴望生存的一面,又有康復、發音、吞嚥、家庭經濟、自我照護等壓力,容易產生抑鬱、焦慮、恐怖、偏執等負性心理。從表2顯示,患者消極應對方式與SCL-90心理狀況呈負相關,說明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於心理健康的保持。而良好的應對方式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精神緊張,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從而保持積極心態。

  3.3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相關性

  全喉切除術後患者在經歷了大量檢查、長時間手術、高額醫療費用後仍然要面對失音、嗅覺改變、氣管終生造瘻等一系列的自身形象和語言交流缺陷改變。造瘻口需經常清洗、消毒且多痰,這些嚴重影響患者形象和社會交往,給患者及家人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患者認為因病拖累家庭,不能正視帶病生存。醫護人員應學會各種溝通技巧,根據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指導患者採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減少不良情緒,增加生活勇氣,積極面對痛苦,緩解焦慮、抑鬱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患者康復。鼓勵患者參加集體活動,給患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相互鼓勵的環境,教會患者自我護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勞作,促進患者獨立生存,減輕患者的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的敏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