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患者心理護理論文

  糖尿病為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一旦發展為糖尿病足,由於疾病長期折磨,導致患者易發生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於血糖的控制和加重足部的症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21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

  【摘要】總結21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經驗,護理要點包括:嚴格控制血糖,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區域性面板的護理,面板水泡的護理,創面處理,心理護理及糖尿病宣教。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21例全部痊癒出院。

  【關鍵詞】糖尿病足 護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併發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由於末梢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我院從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1例糖尿病足患者現將相關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診斷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齡63.5-78歲,糖尿病史5-13年,病程3-13天,體重指數23-28kg/m2,血糖11.3-35.8mmol/L,糖化血紅蛋白7.8%-10.3%。按Wagner分級法[2]:0級2例,1級5例,2級4例,3級7例,4級3例,5級0例。

  2 護理

  2.1 嚴格控制血糖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根據患者體重、年齡及活動量計算每日飲食量,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的平衡。糖尿病足部壞死的患者因消耗大,應適當增加熱量10%-20%[3]。應用胰島素強化控制血糖,應用微量泵以0.1Ukg.h的速度小劑量注入胰島素,並視情況調胰島素劑量,以每小時降6.1mmol/L為宜。直到降至13.9mmol/L後改為“三短一中”4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強化治療,血糖監測為指測空腹加三餐後2h及睡前血糖,並根據患者血糖及進食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把血糖控制在6.0-6.5mmol/L之間最為理想。有利於區域性病變的恢復。

  2.2 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

  每日用活血化瘀、擴管,營養神經的藥以改善微迴圈,營養神經。必要時給予抗凝治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鈉6000U,1次/天皮下注射。用軟墊或軟枕抬高患肢30度-40度,以減輕患肢負重。為更好地促進創面血液迴圈和肉牙生長。2級以上糖尿病足應用生理鹽水注射液100ml+普通胰島素40U+654-2針50mg+慶大黴素80萬U配置,或根據細菌培養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每日上午由責任護士用雙氧水及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創面剪除區域性壞死組織後,用配製好的藥物溼敷於創面上,然後用無菌敷料覆蓋,再用不經溼化的氧氣6-8L/min向創面吹氧30-60min,每天2次。視創面分泌物多少,每天換藥1-2次,或隔日1次。或徹底清創後用紅外線燈照射,距離為30-50cm,每天2次,每次15min。再根據區域性分泌物培養情況選用敏感抗生素溼敷於創面。經過以上積極治療和護理,若患者仍出現全身毒血癥狀,且感染灶明顯擴大,與健康部位有明顯界限,應根據藥敏試驗選擇適當足量廣譜抗生素給予全身用藥。如感染無法控制應及時截肢。 2.3 心理護理

  糖尿病足的患者由於病程長,區域性感染壞疽伴惡臭,不易癒合,嚴重者有截肢的可能,因此,容易產生焦慮、憤怒、悲觀、失望等心理問題,所以護理上要加強心理護理,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4 健康教育

  早期干預可使高危人群足潰瘍發生率明顯降低。教育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加強預防、保護意識,重視日常足部護理和預防至關重要。預防措施主要有:1積極控制糖尿病,嚴格控制高血糖,最好把血糖控制在6.0-6.5mmol/L之間。不要把血糖降得太低,這樣會有發生低血糖的危險。2合理飲食,嚴格控制高血脂。3積極預防動脈硬化、肢端缺血、神經病變、感染及誘發因素。4改善肢端迴圈,禁止吸菸,可服用改善微迴圈,活血化瘀藥物,每日適當做小腿和足部運動30-60min[4],如甩腿運動、提腳跟-腳尖運動、下蹲運動。平時抬搞患肢,以利血液迴流。5保持足部衛生、鞋襪要合腳、清潔、通氣良好,穿軟底布鞋,棉織襪,禁止赤腳行走。6對雞眼、胼胝腳癬及時治療,防止感染化膿。7注意保暖,洗腳水不宜超過患者體表溫度,禁用熱水袋,電熱毯,理療、火爐取暖防燙傷。8不宜劇烈運動,避免雙足過度負重,預防外傷,定期做糖尿病足的篩查。

  在患者住院期間,注重疾病知識、飲食、運動及血糖監測等相關知識的講解,可發放糖尿病知識手冊,收集報刊、雜誌中相關的內容發給患者自行翻閱,使患者基本能夠掌握所講知識。科室定期組織糖尿病教育系列講座及糖尿病人聯宜會活動,鼓勵他們互相交流經驗,針對活動中患者提出的問題,做詳細解答,做到理解與講解相結合,提問與講解相結合,示教與指導相結合,以加深患者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參 考 文 獻

  [1]WHO關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誌,2000,81:5.

  [2]葉高任.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06-808.

  [3]高偉.糖尿病足42例護理對策[J].河北醫藥,2006282:156-157.

  [4]謝麗芹,張連瑞,姜琳昭,等. 糖尿病足的預防[J].哈爾濱醫藥,2006,261:35-36

  範文二:淺談糖尿病足的防治與護理

  [論文關鍵詞] 糖尿病足;血糖;防治;護理

  [論文摘要] 目的:探討糖尿病足的防治方法和護理,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療效果。方法:總結16例糖尿病足的防治資料與護理體會,採用降血糖、全身治療和區域性清創處理及抗生素、胰島素、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等的交替換藥。結果:16例糖尿病足15例痊癒,1例出院時創面結痂乾燥。結論:防治糖尿病足除積極控制血糖和創面感染,區域性創面的處理及正確的足部護理,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的患病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甚至已達到糖尿病患者的49.5%[1]。由於糖尿病性周圍神經和血管的病變,面板、組織極易受到外傷,而且由於供血不足,免疫力低下,傷口易感染,形成潰瘍難以癒合,若治療護理不當或不及時,最終導致壞疽或截肢。所以,加強對糖尿病足的防治與護理非常重要。現將我科2005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防治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6例糖尿病足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診斷符合WHO1985標準。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齡50~78歲,糖尿病病程2~25年。16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足麻、疼痛、跛行等症狀。潰瘍發生部位:足趾8例,足背4例,足底2例,踝部1例,足跟1例,潰瘍面積在0.5 cm×0.5 cm~7.0 cm×9.0 cm。16例糖尿病足患者均給予綜合治療,飲食控制,控制血糖、抗感染,足部護理及創面處理。

  2糖尿病足的預防

  2.1嚴格控制血糖

  根據病情及時調整降糖藥劑量,給予糖尿病飲食,將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在飲食治療中注意[2]:①按時進食。②控制總熱量,在保持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保證飲食平衡。③嚴格限制各種甜食。④體育鍛煉時不宜空腹。⑤控制體重。

  2.2足外傷的預防

  足外傷和感染是引發足潰瘍的危險因素。積極預防足外傷,應做到:①每日檢查雙足,觀察足部面板的顏色、溫度和疼痛感覺有無變化。②每日用溫水以不燙手為宜清潔足部,保持足趾間的清潔、乾燥;保持足部清潔,囑患者勤換鞋襪。③避免足部受傷,不要赤足行走,不要赤足穿鞋,以防刺傷、碰傷。④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天,要選擇柔軟、前頭寬大合腳舒適的鞋子。⑤修剪指甲時注意剪平,不可過短。⑥正確處理雞眼、腳癬。

  3糖尿病足的護理

  3.1心理護理

  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潰瘍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和影響,特別是面對截肢的危險,對健康和生活失去信心,情緒低落,消極、悲觀,甚至有恐懼心理。及時將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防治知識和護理方法告知患者和家屬,可以讓患者對糖尿病足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同時還可以:①向患者介紹糖尿病足痊癒病例,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建立良好的醫患、護患關係,多與患者溝通,及時瞭解患者的情緒和期望,做好心理疏導。③耐心、細緻地給患者講解治療和護理的療效,增強治療信心。在與患者交流時,要注意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多用安慰、鼓勵的語句。

  3.2 創面處理

  根據潰瘍區域性壞死組織及分泌物的情況,選用雙氧水或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反覆沖洗,傷口及周圍面板用碘伏消毒,每次擦拭兩遍,方法自傷口周圍邊緣向外5 cm,視創面情況清除分泌物,將已溶的壞死組織銳性剝離去除,如創面成痂者銳性剝痂或用磺胺嘧啶銀乳膏外塗包紮,促進痂皮自溶,有利於創面早期癒合,然後給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創面30 min,再用普通胰島素4~8 U、鹽酸慶大黴素4萬~8萬U、生理鹽水2~3 ml均勻噴灑於潰瘍面,然後用無菌凡士林紗布貼敷,無菌紗布包紮。視創面情況,每日或隔日換藥一次,同時選擇敏感高效抗生素給予全身治療。在換藥過程中,若分泌物減少,可在用抗生素噴灑前,先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外用溶液噴灑創面,以加速創面肉芽組織生成和上皮細胞增殖,從而縮短創面的癒合時間。換藥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結果

  16例糖尿病足患者經上述治療,15例均痊癒出院,其中,9例足部潰瘍2~3周癒合,6例3~4周癒合,1例因入院時潰瘍深入肌層,創面癒合較慢,後因家庭經濟困難,放棄治療自動出院此病例出院時,潰瘍面已成痂乾燥。

  5討論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對稱分佈,下肢常較上肢嚴重。發生率為30%~45%,它可表現為感覺神經障礙、運動神經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3]。微迴圈障礙、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典型改變,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機體內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增高,導致組織低氧[4],更促使了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糖尿病足正是由於糖尿病性周圍神經及微血管的病變而引起的面板、組織等一系列病變的結果[5]。感覺神經的減弱或消失,造成患者肢體極易受到外傷,一旦受傷,如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傷口感染且難以癒合,給糖尿病足的治療帶來一定難度。所以,糖尿病足的治療,一方面要積極控制感染和降低血糖;另一方面,應加強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護理和重視區域性創面的處理,足部潰瘍者,可通過採用胰島素加慶大黴素噴灑創面等方法,改善區域性高滲狀態,控制感染;後期加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外用,可加速創面肉芽組織和上皮細胞增殖,從而縮短創面的癒合時間。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有資料表明,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使50%的患者不發生足部潰瘍或截肢[6]。良好的心理護理可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有利於控制疾病,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元魯山,王永山.糖尿病足護理中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誌,2004,3910:741-743.

  [2]李秋萍.內科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12.

  [3]王瑛.糖尿病足護理體會[J].瀋陽醫學院校報,2001,43:169-170.

  [4]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4.

  [5]王向榮.116例糖尿病足的防治與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11:13-14.

  [6]李仁明.糖尿病足與相關併發症的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