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縣級農機校開展農民超前教育的思考

  摘要分析縣級農機校開展農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並總結當前對農民進行超前教育的途徑,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級農機校;農業機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徑
  
  我國為發展農業機械化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努力。目前,農機總動力保有量指標已相當可觀,但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廣大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不夠,對農業機械的效能、應用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對農機化的要求還不夠迫切[1-2]。從順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角度看,應該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尤其是農村青壯年的技術素質,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農民進行超前教育。所謂超前,一是在人員數量上超前,二要在技術水平上超前。
  1縣級農機校實行農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提高認識是農機化發展的迫切需要
  農民對農機化的認識程度是農機化發展的決定因素,任何一種新生產力的發展都需要有它的物質基礎和意識基礎,農機化的發展同樣也不能例外。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生產組織對農機化的迫切需求是農機化發展的最直接動力。當前,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或農業生產組織進行適度地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是否使用農業機械涉及到每個農民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者,其應用科技的意識直接制約著農機化的發展[2]。但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從整體上看還比較低,科學知識掌握較少,接受新事物、新技術的能力還較差。較多的農民對各種農業機械的效能不甚瞭解,對機械化作業技術沒有把握,即使有人向他們推薦使用農業機械進行生產作業,讓他們通過觀看現場農機化作業表演來了解這些機具的效能和生產效率,他們也有可能還對所能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生懷疑,這是發展農機化的不利因素。
  一個人如果掌握了一個行業的從業本領,他就會對這個行業產生感情和信賴,一談起這方面的事情,他就會津津樂道,會隨時隨地地自覺關心這方面事情的變化,一有機會他就會努力去從事這項工作,充分運用自己的專長去創造財富,即使有困難,他們也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認識、瞭解和使用農業機械也是一樣,“我要機械化”比“要我機械化”潛力大得多。筆者對白山市76家種糧大戶進行走訪調查發現,他們的平均受教育的時間為7年***包括同等學歷***,高於一般農民的平均水平。其中從事過一定社會工作***包括從事過鄉鎮、村社幹部或、退伍軍人、退職職工等***的有41人,佔總調查人數的54%;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包括各種農機手、農村能工巧匠及從事過其他技術工作***的有47人,佔總調查人數的62%***包含重複統計人數***。以上2種類型的農戶,他們對新事物、新技術和新機具感興趣、有熱情,平均每戶耕種4.33 hm2土地。從以上的調查可以看出,人們的思想意識、科學觀念以及所掌握的技術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影響十分重要。
  1.2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農機化發展的關鍵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農機化發展的關鍵條件。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我國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全民的事。要讓億萬農民都有這個積極性,就要對所有農民普及文化和進行技術教育,進一步增強他們運用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的理想和勇氣,所有農民迫切要求使用農業機械之時,就是我國實現農業機械化之日[3]。查閱白山市農機化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改革開放前農業機械全由國家投資,國家雖然進行了大量投資,農機化的發展速度卻不快,198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為10.8萬kW,改革開放後,實行國家、集體和個人一起上,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實行農民和農業經營組織購機補貼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農機總動力和農業機械保有量有了迅速地發展。截至2009年底,白山市農機總動力為43萬kW,比1980年翻了近4倍,各類農機具的保有量為3.1萬臺***套***。
  現在各地的駕駛員數量雖然比拖拉機保有量多,但這不能說明農民技術員數量較多,實際上還較缺乏。以白山市為例,目前全市農民中具備1種以上農業技術的人有15 680名,僅佔全市農業勞力總數***24萬人***的6.5%。而且,其中絕大部分只能熟練掌握單一操作技術***多數為拖拉機駕駛員***,不懂農田作業等其他技術,這樣一個技術構成對農業生產機械化是極不適應的。因此,要加強對農民進行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力度,培養熟悉多種農業機械化技術的人才,以促進農村農機化的發展。
  1.3縣級農機校實行農民超前教育的可行性
  我國的教育事業自建國以來迅猛發展,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農民中、高階技術教育仍是空白,各類正規大中專院校是全民教育的主體,各地縣級農業機械化學校,本來就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主要教育基地,其可以向“三農”輸送紮根農村的技術實用人才。因此,應儘快將縣級農業機械化學校納入全民教育體系中來,以填補我國農民中等教育的空白。“五大”解決了在職人員的深造問題;各類崗位培訓、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為在職人員提供了進修的機會;多層次的教育使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獲得了各個層次的人才。但是,在廣大的農村情況則不相同,大中專畢業生不願來到農村,農民進修的積極性又較小,原因是文憑在農村沒有體現出相應待遇。因此,農民很難得到系統化教育的機會,導致農民中間掌握中、高階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匱乏,由缺乏專業知識的農民去系統有效地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不現實的,應當抓緊時間對農民進行中、高階農業專業技術教育[3-4]。分析現有的教育體系可以看出,縣級農機校是建制較完善、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中等成人教育學校之一,從學校的服務宗旨到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吻合,只要落實一定政策,縣級農機校完全可以承擔起這樣一個擔子,彌補教育體系上的這個缺口。
  2縣級農機校開展農民超前教育的途徑
  2.1對農民進行不同層次的農業技術普及教育
  作為中等成人教育學校,縣級農機校不能只搞短期培訓,只滿足於服務於當前的短期思想,這會使農機校難以發揮其作用。應從發展的角度出發,超前進行農村人才培訓、人才儲備,逐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除在校內招生培訓以外,還可以走出校門,利用鄉村農民夜校的場所,有計劃、分期分批地在各個鄉村開展培訓,可以較系統地進行階段培訓,也可以開展單項的技術培訓,還可以運用專題講座、利用幻燈、電視錄影或開展網上培訓等多種方式來開拓農民的視野。
  2.2開展農民中等技術教育
  隨著農機事業的發展,農村亟需較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由縣級農機校和鄉鎮農村中學聯合開展中等專業農民教育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從農村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員,參照中等專業學校制定實用的教學大綱,教授系統的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畢業後,戶口不變,仍回農村工作,使其不需要遠離他鄉,就地參加學習,學習費用低,群眾樂於接受。例如,吉林省的白山市農業機械化學校從1996年開始在八道江區紅土崖鎮開辦了1個學制為2年的農機技術班,除基礎課外,開設了機械製圖、拖拉機、農機修理等專業課程,這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勁頭大,畢業合格後拿到了三證***畢業證、拖拉機駕駛證、農機修理證***。據跟蹤調查,他們到農村後很快就成當地的技術骨幹,第1屆23名畢業生遍佈紅土崖鄉的9個村,1年之後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8人辦起了家庭工廠,加工糧米、粉絲和飼料。1個開辦了農機修理部,第1次實現農機具修理不出鄉。1998年春,有些學員首次在家鄉進行機械鋪膜作業。這些活躍在家鄉的畢業生對農機化發展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加快了該鎮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引起當地農民及各級政府的關注,鎮農機站的同志認為這些畢業生的技術全面,回到家鄉後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此,市政府專為這個班撥出3萬元專款支援辦學,由市宣傳部拍攝了名為“一個辦到農民心坎上的學校”專題,並在省電視臺作為典型題材播放。以上情況表明,這種辦學方式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2.3開展多種技術培訓
  當前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另一個較大阻力是人多地少,想要實現機械化生產必須有大量農村勞動力找到新的生產門路,從土地上轉移出去。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有一部分人開始往非農業生產方面轉移,但數量不夠多。農民迫切希望致富,只是苦於一無目標,二無技術,他們尚不具備種田以外的其他技能。針對這種情況,農機校可以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及經濟環境,開展多種技術培訓,諸如飼養、種植、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等,用實用技術去武裝農民,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致富之路。農民有了生財之道,既可以為農村經濟積累資金,又可以加速土地適度集中流轉,為農機化發展創造條件。
  3結語
  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是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要廣泛對農民進行超前教育,使其應用先進技術,進行社會化農業大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率,從而實現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早日到來。分析對農民實行超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意在充分發揮縣級農機校的作用,填補我國農民中等技術教育的空白,把縣級農機校放到我國教育體系的必要位置上來,加速提高農民的素質,以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4參考文獻
  [1] 章正德.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與思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0***7***:284, 286.
  [2] 魏效巨集.彭陽縣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措施[J].農業科技與資訊,2010***8***:22-23.
  [3] 王寶堯.遼寧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途徑[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1***:46-47.
  [4] 李作義,李鑫,柴巨集豔,等.試論農業機械化與發展現代農業[J].中國農機化,2008***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