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美術課程素材精美的作品

  中小學美術的審美教育應該貫穿於美術教學的始終,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審美教育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一條主線,促使學生從中去發現美,感悟美,欣賞美,體驗美,讚歎美,創造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中小學美術作品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生活豐富多彩,正如歌中所唱“繁華色彩光影,誰不為它迷倒”,美術正是以這精彩紛呈的現實生活為源泉而進行創造的。

  藝術家們以他們獨特的審美眼光和創作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讓我們為之讚歎的作品,並從中受到感染。如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隆的《擲鐵餅者》、羅丹的《手》等,都曾經征服過不少人。

  21世紀的中小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知多是通過廣告、雜誌、漫畫、影視、音樂、服裝等,這些媒介具有資訊多、容量大、輻射廣、傳播快、視覺衝擊力強等特點,學生在沒有較好的系統審美構架時,容易出現接受快,消化慢,易記難表,製作模式化,思維固定化,作品無新意、無共鳴等現象。

  而美術的審美教育恰恰能把生活實際與學習內容相聯絡,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糾正,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審美系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想象力,發掘生活與藝術作品內在的聯絡,最終轉化為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並創作出符合審美情趣的作品。

  中小學美術審美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智慧潛能的發揮,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賀拉斯說:“寓教於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詩藝》,賀拉斯***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開發各種美術資源,就地取材,變廢為寶,讓學生多接觸不同型別的美術作品,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豐富學生審美形象的貯存,積累提升學生的審美經驗,以促進學生逐步向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過渡。

  如鼓勵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投身自然,參與社會生活活動,把理論變為實際,大膽實驗,勇於嘗試,以此強化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力,豐富學生頭腦中美的形象儲存;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靜態的畫面“還原”為真實的“情境”,由繪畫製作到表演,由外到內地給學生以情緒感染,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審美活動,增強美育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明白美術運用的廣泛性。

  教師通過微課設計,大膽引用時下流行的時尚、現代、新穎、鮮活的生活元素作為欣賞內容和參考,利用影視、錄影、海報圖片、多媒體、遊戲、音樂等方式再現形象,多元化展示美術個性魅力,吸引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刺激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美術的興趣,完成活動設計等。學生在整個活動中將實踐活動貫穿於學習探究,做到真正的動腦、動口、動手,學生興趣盎然,審美活動也就能應時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