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政策課建設問題研究論文
高校的 形勢與政策 課,是一門非常重要而又具有特殊性的課程。由於歷史與現實多方面的原因,這門課的建設,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規範化建設問題。因此,通過對 形勢與政策 課性質與特點的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妨礙 形勢與政策 課正常有效進行的主要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形勢政策課建設問題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形勢政策課建設問題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當前高校形勢政策課程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缺乏指導性。因此,要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改革教學方式,明確教學定位,豐富教學形勢與內容。
關鍵詞:形勢政策課;生態學;優化
高校《形勢政策課》教學的目的做了明確規定:“是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實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巨集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基本掌握該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並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和方法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把理論滲透到實踐中,指導自己的行為。”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一門新興學科[1],也是當下教育學研究中的熱點。研究教育生態學的意義是把生態意識融入教育的全過程中去。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解決形勢政策課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
一、形勢政策課教學課程現狀
1、教學客體思想能動意識淡薄
教學過程中的客體指的是學生,雖然形勢政策課程是高校的必修課,但因為其學時數少,且為非考試科目,故多數學生願意學習的主動性較少,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現象嚴重。工科的學生因為專業原因,對形勢政策課乃至整個高校思想政治課也不是很感興趣。
2、教學內容模式設計單一
形式政策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多數沿用的是單純的照本宣科方式,講授式教學法,即一人講,眾人聽,純粹的灌輸理論,不分輕重緩急,平鋪直述的單項傳授,且在新課改的環境中,課程教學中內容廣泛,課時緊張,學生缺乏時間為思考留有餘地。
3、課程教學中教師隊伍建設不合理
擔負形勢政策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團隊作為高校就業課程教育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的主導,其行為標準及期望是課堂生態的決定因素之一。2009年以前,國家沒有開設相關的形勢政策專業課程,間接造成高校缺乏相應的富有相關教學經驗的就業指導專業教師的局面;且當前高校形勢政策課教師多數由學生就業管理部門的幹部和各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和輔導員來擔任,多數人沒有參加系統的業務知識學習和相應的專題培訓,沒有取得相應資格證。
二、生態學視角下提升形勢政策課程教學實效性
當前形勢下,高校形勢政策教學需要改變固有模式,通過生態學中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學理念,提升高校就業指導教學的實效性。
1、以個體生態學理論指導教育客體的培養
個體生態學是以個體生物為研究物件,研究個體生物與環境之關係。特別是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學生作為教學個體而存在,容易受到外界環境中各種影響因子的作用。教育工作者應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格狀況的學生,依據不同個體生態的特點,調節教學環境中的影響因子作用,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來改善教學效果,使其滿足學生的需求。在發展教學理念的同時,高校形勢政策課教學中把握社會對不同專業學生就業要求這一主導因子,建立就業諮詢工作室,就業網站聊天室等,並結合心理健康輔導諮詢,利用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調節學生心理、情緒等影響因素,滿足學生對精神方面的建設需求,幫助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足,避免教育過程中出現所謂的花盆效應,幫助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提升自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從而能夠全面發展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會使得學生接受,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2、以生態多樣性理論豐富教育主體的資源建設
形勢政策課程的教與學是在一個大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的,教學團隊是作為生態群落出現,提高教師種類的多樣性,豐富生態主體的層次和結構,目的就是可以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為此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通過舉辦相應的就業專題培訓班,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勢政策課程的培訓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參加各類校內外培訓、研討、參觀、交流等活動。其次,為提升教學團隊的學科背景多樣性,可以從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專業選拔一批具備多重知識背景的優秀教師從事一線就業指導教學,滿足不同學科多樣性要求。再次,高校可以聘請社會中地方人力資源局、人才市場、優秀企業等單位部門的人力資源專家作為指導教師,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舉辦相關技能、知識的講授和培訓,激發學生的就業意識。
3、以族群認同理論協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生態平衡
生態學中,族群認同則是指族群身份的確立,它表示族群成員對所屬族群的認知和信賴。在高校就業指導教學中,通過利用生態學中的族群認同理論,使得受教育者對高校形勢政策課程教學者認同,並通過知識上的更新,瞭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來發展高校就業指導教學。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只有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互相信賴的關係,才能更好的發展高校形勢政策教學[3],因此,生態學中的族群認同理論有助於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建立最基
本的信任關係,這是發展高校就業指導教學的基礎組成部分。第一,在教育之前,為使學生充分理解,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即理解和把握學生的需要,以此研究教育發展方向;第二,緊跟社會發展需求,將一些熱點或者學生所關注的社會動態加入到教學內容中,吸引學生眼球,從而使得學生主動配合教學,或者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增加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機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以及合作來完成任務,並從中獲得感想或問題,通過學生的反饋,有老師幫助解決,以實現教育目的。
4、以最適度法則完善課程生態教學體系
形勢政策課教學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隨著自身發展,教育生態環境的各種生態因子對於教育生態的個體、群體、系統都有自己適應範圍的上限和下限,在此範圍內,主體和客體都能很好發展,這就是教育、教學中應該遵守的最適度原則。
第一,通過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群體在學習、生活、就業、創業方面上的需求,改變就業指導教學以前單一化,機械化的模式,針對各個群體的需求特點來精確形勢政策教學的內容,以此實現教學的實效性。
第二,在教學中,為適應現在教育發展的腳步,幫助學生選擇成長方向,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擇業觀方面上的教育。不同學歷的學生,對自己所想從事的工作要求不同,針對本科生,主要的教學是要進行其思想和觀念上的改變,使得他們能夠接受人才市場選擇工作人員的現實資訊。
第三,由於高校學生在不同年級的思想上是不相同的,所以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依照年級遞增,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職業,就業方面的指導,達到形勢課程內容在教師,學生之間掌握的最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