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行為財務理論論文

  行為財務理論是將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上的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中產生的理論體系,是傳統經濟學、傳統財務學、心理學研究以及決策科學的綜合體。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於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徵假設,研究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決策行為,以及投資者在做出判斷時是怎樣出錯的,或者說是研究投資者在決策或判斷時的系統性偏差。它試圖解釋實證研究結果與傳統財務理論不一致的異常之處。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略論行為財務理論相關論文。文章僅供參考閱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略論行為財務理論全文如下:
 

  摘 要: 傳統財務理論始終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有充分的決策能力來進行有利於自身的決策,經濟主體追求最優決策的價值判斷依據是該理論作用的基礎。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為財務理論悄然興起且日漸發展,對原有財務理論框架下的有效市場假說和理性人假設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這一理論通過研究人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認知、情感、態度等心理特徵,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場非有效性,從而解釋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以其真實市場行為的理論分析展示出自身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行為財務理論已成為國內外財務學界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在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介紹了行為財務理論的內涵和研究物件,系統闡述了行為財務理論的理論基礎,對行為財務理論與傳統財務理論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 行為財務理論;傳統財務理論;有限理性
 

  傳統財務學作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理論學科,有其自身較為完善的體系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始終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有充分的決策能力來進行有利於自身的決策,經濟主體追求最優決策的價值判斷依據直接構成了傳統財務學尤其是價值管理的理論基礎。在有效市場假設條件下,資本市場的股價即使出現偏離,也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和資訊接受過程中短時間的差異造成的。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不能用傳統財務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因此,充分吸收了現代心理學和行為學理論的一種新的研究理論即行為財務理論隨之興起。該理論不僅突破了傳統財務理論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範圍,而且以人類現實的經濟行為研究和分析傳統財務理論所無法解釋的諸多財務問題。

  一、行為財務理論的內涵及研究物件

  行為財務理論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已經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為學術界所公認的嚴格定義。在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學者們通常將人的心理活動行為結合到財務理論的研究中,並從財務行為發生、變化的內在心理機制以及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入手,探索財務行為與其他經濟現象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絡,揭示財務現象的本質。

  ***一***行為財務理論的內涵

  行為財務理論是將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上的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中產生的理論體系,是傳統經濟學、傳統財務學、心理學研究以及決策科學的綜合體。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於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徵假設,研究投資者的實際投資決策行為,以及投資者在做出判斷時是怎樣出錯的,或者說是研究投資者在決策或判斷時的系統性偏差。它試圖解釋實證研究結果與傳統財務理論不一致的異常之處。

  概括起來,行為財務理論是在不斷放寬甚至放棄傳統財務理論的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的基礎上,以人們決策過程中的實際心理特徵為變數,研究金融市場異象、資產定價和投資組合等系列問題的一種理論體系。其主要特徵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行為財務理論是將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財務學相結合的一種邊緣性、交叉性理論體系。它不僅是在行為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延伸發展起來的,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而且在決策過程中,還考慮人們的認知、感情、態度等心理特徵,兼顧了行為人的信念、偏好及與決策相關的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其次,行為財務理論突破了傳統財務理論關於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的假定的影響,只注重投資決策模型對投資者實際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多的強調投資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為財務理論以人們實際決策心理為出發點,研究金融市場與傳統財務理論相違背的異常現象和資產定價等問題。

  ***二***行為財務理論的研究物件

  行為財務理論的研究物件是財務領域的相關現象及其本質。由於行為財務理論研究的核心是財務主體的行為觀念,而行為觀念又必然會對財務資訊的處理流程及其管理產生影響,包括對人們的動機形成、生產水平、決策動機、利益分配的影響。基於此,我們將行為財務理論的研究物件界定為“人們的行為和財務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說,行為財務理論不僅要研究人們的理性決策,而且也要研究與人們行為相關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為和社會規範等。

  二、行為財務理論的理論基礎

  ***一***心理學基礎

  行為財務理論的發展與財務理論中引入心理學研究成果是分不開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會明顯地呈現出如下常見的心理特徵:損失迴避、心理賬戶、過度自信、後悔厭惡和確認偏差等。因而,傳統財務理論與心理學研究的交叉為行為財務理論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心理學關於個體的判斷與決策的突破性研究為行為財務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行為財務理論利用了投資者的信念、偏好以及決策相關的認知心理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突破了傳統財務理論只注重投資決策模型對投資者實際決策行為進行簡單測度的正規化,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資者實際決策心理為出發點,研究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規律及其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從而更透徹、真實地刻畫投資者行為,由此使行為財務理論以心理學對投資者實際決策過程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重新審視了整體市場的價格行為。

  ***二***行為經濟學基礎

  實驗經濟學是在可控的條件下,針對某一現象,通過控制某些條件,觀察決策者行為並分析實驗結果,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目的是通過設計和模擬實驗環境,探求經濟行為的因果機制,驗證經濟理論或幫助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被普遍看作是一種必須依賴於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而不能依靠在實驗室裡做受控制的實驗來進行研究的非實驗性科學,其研究依賴於各種合理的假設,這些假設在決策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笨?汲⑹雜檬笛櫚姆椒ɡ囪芯烤?醚?修改和驗證各種基本的經濟學假設,使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多地依賴於實驗和各種資料的收集,從而所得出的結論越來越貼近於現實。

  行為經濟學是伴隨著實驗經濟學、經濟心理學而產生的,是運用心理學、社會學、決策科學等理論和方法研究個人或群體的經濟行為規律的科學。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成果以實際經驗為根據,修正了傳統經濟學中有效市場和理性人的基本假設,認為現實中的人類的行為不只是自私的,他還會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從而影響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實現。

  行為財務理論利用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成果,修正了傳統財務理論的基本假設,指出由於人們認知過程中的偏差和情緒等心理方面的原因會使其無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無偏估計,由此確定市場並非是完全有效的。

  ***三***傳統財務學基礎

  行為財務理論並沒有否定傳統財務學理論,而是在接受人類行為具有效用最大化傾向的前提下,以人類行為有限理性為基礎,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豐富其分析問題的視角。

  儘管行為財務理論是在對傳統財務理論的質疑中提出來的,但行為財務理論實際上是對傳統財務理論的深化和拓展,我們不能將兩者簡單地對立起來。同時還應該看到,由於有限理性假設的複雜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行為財務理論尚不能完全對金融市場中的各種現象做出普遍的解釋,兩者實際上是緊密聯絡的,所以在研究和應用行為財務理論時,還應以科學的態度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實際應用中應當予以全面考慮,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

  三、行為財務理論與傳統財務理論的比較

  儘管行為財務理論是在傳統財務理論的基礎上,對傳統財務理論未能解釋的金融市場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修繕,但從行為財務理論的內涵、研究物件及其理論基礎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和傳統財務理論存在顯著的差異。

  ***一***假設基礎不同

  傳統財務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場假設基礎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實踐觀察和實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會干擾這兩個基礎。基於此,行為財務理論對傳統財務理論提出了質疑。首先,傳統財務理論認為人都是理性人,有充分決策能力,能夠做出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決策,追求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但行為財務理論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和行為學研究,認為市場上投資者並非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在面臨不確定的市場時,通常是以正常行為取代理性行為,用現實中投資者真實的行為模式替代理性行為假設。其次,傳統財務理論把市場預設為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這樣,無論在何種情景下,投資者都可以運用有效市場,根據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從而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決策。行為財務學恰恰就是在這最基礎的假設上,對傳統財務理論進行了反思。

  行為財務理論認為,市場並不是完全有效的,這樣的假設更貼近實際,也打破了傳統財務理論的認知。第三,傳統預期效用理論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它認為人們都是理性的,當人們面臨不確定性時,決策主體可以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加權估價,從而選擇預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期望理論在預期效用理論重建過程中成為行為財務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期望理論成功地替代了傳統預期效用理論,並且解釋了不少預期效用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理論嚴格規定的理性。

  ***二***解決的問題不同

  傳統財務理論旨在解決兩個問題:其一,通過最優決策模型解釋什麼是最優決策;其二,通過描述性決策模型探討投資者的實際決策過程。傳統財務理論已很好地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但是,由於該理論未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投資者的實際決策並不一定是最優決策,因此,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遇到了困難。

  在行為財務理論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把心理學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對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進行了研究,描述了不確定情況下人們進行決策判斷的實際過程,解決了傳統財務理論未能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三***對投資過程的認識不同

  傳統財務理論把投資過程看成是一個動態均衡過程,根據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前提下推匯出金融市場的均衡模型。行為財務理論基於心理學原理,把投資過程看成是一個心理過程,包括對市場的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投資者在這一過程中可能產生系統性的或非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或選擇偏好。這些個體偏差加上金融市場上可能出現的群體偏差或羊群效應,可能導致投資中的決策偏差,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從而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

  ***四***學科特徵不同

  傳統財務理論是較為純粹的、單一的財務理論學科,它是建立在經濟學、管理學的基礎上,並利用大量數學模型解決現實財務問題,具有數理財務學的特點。而行為財務理論則以心理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為依據,是傳統經濟學、傳統財務理論、心理學研究以及決策科學的綜合體,是一種交叉性、邊緣性學科。行為財務理論突破了傳統財務理論只注重最優決策模型,認為理性投資決策模型就是決定金融資產價格變化的實際投資決策模型的假設,開創了投資者實際上是如何進行決策的研究領域,從而把人的行為模式建立在更加現實的基礎之上。

  ***五***研究方法不同

  傳統財務理論主要研究以財務預測、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等財務方法,進行籌集資金、投資管理、成本管理、資本回收、資本分配等,其主要運用財務數學模型來分析財務問題和財務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依然堅持用理性人決策模型和預期效用理論來分析投資者行為和金融市場。它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且排斥實驗的方法。

  行為財務理論的研究通常是圍繞一系列社會科學理論展開的,它建立在經濟學、社會學、行為科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有獨特的研究程式。該理論堅持經濟學分析框架,突破了傳統財務理論理性人假設,借鑑了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注重通過模擬實驗來分析投資者的行為及其心理特徵。

  行為財務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越來越受到學者的注目。其創新之處不僅在於為財務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更在於它能夠很好地指導客觀實踐,解釋財務活動中的異常現象。行為財務理論在國外的研究己經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我們必須充分了解中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把心理學、行為學理論充分結合,並運用到財務理論與實踐領域中去,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行為財務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