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職稱論文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醫學學科,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一些,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論預防醫學和預防醫學道德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 經濟的快速 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人們的求醫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從過去的有病求醫,到現在的提前預防疾病,這就向我們提出瞭如何預防疾病即預防醫學的問題和由此引申的道德觀念。

  關鍵詞:預防醫學;預防醫學道德;道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們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 現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輕人中得病人數不斷攀升,肥胖人數比以前增多。而現在的人們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長壽,這就由此引出了預防疾病即預防醫學的問題。

  一、預防醫學的概念

  預防醫學***prevention medicine***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醫學學科,它以人群為重點研究物件,側重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乃至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的 規律,探討改善和利用環境因素改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減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策略與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醫學的目標已從減輕病人痛苦與恢復健康,擴充套件到維護健康,進而發展到促進健康。預防醫學擔負著預防、控制疾病和促進健康的重任。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預防醫學發展史

  預防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 歷史過程。我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臨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記述。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確了“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氣、水和土壤》一書中,明確闡述了環境因素與健康的關係,奠定了預防醫學的思想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發展使得嬰幼兒、兒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壽命延長,社會出現老齡化趨勢。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全球一體化的程序,世界各國面臨著一系列國際衛生問題,迫切要求加強國際間合作。預防醫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更高的目標。即“使所有的人都儘可能地達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來,完成了從個體到群體,再到全人類為物件的三個發展階段,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

  三、三級預防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也在相互滲透和互相促進。預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全過程。針對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發病期進行的預防措施稱為三級預防,三級預防是預防醫學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核心策略。

  ***一***第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稱病因預防。即在發病前,針對致病因素所採取的根本性預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巨集觀措施,針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措施,以及針對個體的健康和特殊防護措施等。第一級預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積極的社會預防措施,也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奮鬥目標。

  ***二***第二級預防

  第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稱疾病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 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經過長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發展過程較長,可通過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專案檢查,以及設立專科門診等辦法做到早期發現疾病。

  ***三***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稱發病期預防。是針對已明確診斷的病人,採取的適時、有效的處置,以防止病情惡化,促進功能恢復,預防併發症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能力者則通過康復醫療措施,使之能參加社會活動並延長壽命。

  四、預防醫學道德

  由預防醫學 自然就引出了預防醫學道德的問題。預防醫學道德是探討在預防醫學工作中來調節預防醫學工作者與人群、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預防醫學工作者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或準則。它通常包括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意識的鍛鍊、道德信念的樹立、道德習慣的養成等。 ***一***道德認識的提高

  道德認識也就是對醫學道德關係以及調節這些關係的道德原則、規範的認知理解和接受。認識是行為的先導,醫學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醫學道德認識為基礎或前提的。這是道德認識的意義所在。醫學道德情感是指醫學工作者對醫學事業所產生的愛慕、憎恨、喜好或厭惡的內心體驗和 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難獲得,作為一種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和障礙的決定和毅力,它對於保障醫生的道德品質而言至關重要。除了意志,還有一種更為“高尚”的東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說一種對醫學事業堅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動醫學工作者產生醫學道德行為的動力。醫學道德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日之功,一旦習慣養成,它應該也是不容易被改變的。

  ***二***道德修養的提高

  對於醫學工作者而言,光有 教育當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道德修養。如果說教育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外在力量,那麼道德修養可謂是一種內在支撐。道德修養第一層“大公無私”,在這種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眾的健康至上,而個人利益永遠沒有位置。第二層次並不否認個人利益的位置,但是優先考慮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稱為“先公後私”。道德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實踐智慧”,通過不斷的實踐,一種恰當的修養才能被培育。一方面,醫務工作者只有在為患者服務時,尤其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關係的過程中,才能認識到哪些行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為又是違反醫學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養。另一方面,醫學與社會的 發展實際上不斷提出新的道德問題,可以說醫學實踐本身也是不斷推動著醫學道德的發展與變化,因此,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醫學本身的發展要求。

  ***三***道德監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養之外,道德監督對於醫務工作道德品質的培育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因為道德感的形成與外在“輿論”的制約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在此主要討論“道德評價”問題。醫學道德評價是指在醫學道德活動中,人們依據道德原則、規範而對醫療行為作出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它通常分為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自我評價是醫務人員對自己進行的評價,而社會評價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級、患者以及社會上的其他人——對醫務工作者所進行的評價。自我評價一般通過內心信念來實現,屬於醫學道德自律;社會評價一般通過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來完成,屬於醫學道德的他律。通過社會性的評價,醫學道德的善惡標準與是非準則會更為深刻地傳達給醫務人員,道德與不道德的界限也變得生動起來。在今天這樣的資訊時代,傳播方式的高度發達已經讓社會輿論成了一個顯微鏡,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話題都無法逃脫公眾的視野。社會輿論在醫學道德中的評價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們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總之預防醫學和預防醫學道德是緊密聯絡的,它們是互為輔助的關係。對這兩者的研究討論對醫務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 文獻:

  [1]周海嬰.預防醫學[M].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8.

  [2]魏雙平.預防醫學[M].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8.

  [3]李本富.醫學倫 理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

  [4]吳曉露.穀道宗.醫學倫理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