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孩子的心理的方法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學會怎樣解讀孩子的心理,才能有效解決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是什麼

  1、以孩子的眼光看家長的行為,如偷看日記、偷聽電話等,就會認為家長對自己缺乏信心,孩子的不滿情緒就會油然而生。如此一來,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出現新的溝通障礙,有的孩子會性格扭曲,甚至會因此患上抑鬱症,使得原本濃厚的親情變得淡薄了許多。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應隨意地踏入他們的“私密城堡”,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家長如果有意強行地“入侵”,孩子的心靈就會從此對你關閉。父母應該平視孩子、尊重孩子,想要走近孩子,就要多與他溝通,瞭解他的內心世界,還孩子一片快樂、純淨的心靈空間。

  家長如果一味地採用野蠻做法,就會遭到孩子的強烈抗議。雖說家長的出發點是關心孩子,殊不知這種方式的“關心”,無異於把孩子看成是一件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將孩子看成是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獨立個體。

  有的家長習慣對孩子的一切進行過度的保護和包辦,發現孩子對自己有所保留或隱瞞時,就會千方百計地檢視孩子的行蹤,儘管出發點是對的,但是這種教育方式確實不可取。孩子無論大小,都有自己不願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即使是幼稚園的孩子也不例外。

  2、學習、認知、模範。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範。這個模範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麼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麼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麼辦?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於一個模範。

  如果孩子能夠有這些的話:第一他需要人沒有條件地接納他,讓他認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來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夠獨立,然後需要肯定讚美認同,到了七歲前是學習認知模範。這個,是心理營養最重要的。當然他再長大,他能夠選擇,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到七歲之前。如果這個孩子給足了他七歲之前的心理營養,他自然就會有生命力去學習,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沒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夠有成人目標。他就會一直處於尋找的狀態。讓人家去肯定他,讓人家去稱讚他。他不能在他那個年齡發揮一個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3、肯定,讚美,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讚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願意這麼認真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那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並且開心一輩子。如果爸爸在這個部分願意去欣賞孩子並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表現出來,孩子就會充滿自信,真正的自信來源於他自己內心的。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因為他會認為,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好,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可愛。那麼他長大以後,一定是充滿了自信。

  這個孩子會有這樣一種自我的信心後,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並且會明白,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能夠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去面對他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要請爸爸這樣來做。願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達:我很喜歡你,你很棒!在信任級上,父親的肯定,要比媽媽的肯定比重更大。父親與媽媽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話,對一個女孩子,她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子,做為一個女性她是很好的。對一個男孩子,他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個很好的男孩兒。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社會上之所以出現很多男同性戀,很多都是與父親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導致的結果。讓父親肯定他,讚美他,孩子就會順利走過這段時期。

  兒童的心理分析

  1.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

  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還說: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

  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大人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樣,樂爸總不聽我的,我也會打他。說不過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感想:其實孩子打人,根本也不會打怎麼樣,如果別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沒什麼。如果他打了別人,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對。我的想法是: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幼兒園總這麼說,所以我也要家園一致。

  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怎樣,媽媽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就壞呀。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撒氣,我倒覺得挺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發洩完了,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樂有時就這樣,我就會說:給我捶背呢!給他一個積極的暗示就夠了。多理解孩子,他畢竟還很小,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程度呀。

  然後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祕密,就是‘我喜歡你!’”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有時他做些壞事,如把腳放到飯桌上,你越說不行,他越邊壞笑著去做,有時我急了就會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他說是。我就說:那從現在起,我多愛你一點。他馬上就規矩了。所以有時我覺得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2.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3.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絡。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絡。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絡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象、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4.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慧、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較好看新穎,心生羨慕。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藉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5.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