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幼師隨筆

  尊重就是讓幼兒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開學第一天,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幅畫,讓孩子們畫一幅春節趣事,孩子們熱情高照,都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有的說:“我畫一副我們一家人放花的情景,”“我畫跟著爸媽逛超市買年貨,”“我話和爸爸媽媽一起包餃子。”孩子們邊說邊畫,那快樂勁別提有多高了。

  我們開始評價作品了,孩子們對自己的作品講的是頭頭是道。當輪到李振賢小朋友時,只見他拿著自己的作品,紅著臉一句話也不說,只見他的作品是兩道線,一道是藍色的,一道是紅色的。“你看別的小朋友畫的多好啊,你畫的什麼呀,”一句話,李振賢的臉更紅了,眼淚也快掉下來了。

  區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又各自忙碌起來,之間李振賢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我走到他身邊,撫摸著他的頭,輕輕地問他,你能給老師講一講你畫的那兩道線是什麼嗎?他紅著臉,用吐字不清的語言說:“那兩道線,一道是飛機道,一道是汽車道,等自己長大了,能造在天上飛的汽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是美好而又令人難忘的,猶如生命溪流最初泛起的浪花。童年充滿著夢想,天空中,到處都掛著詩意的彩虹,兒童的藝術、兒童的詩歌、兒童的遊戲,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一百個兒童有一百個世界去夢想,他自由的塗鴉、吟唱、表演、裝扮,在這夢想的王國,他是實實在在的國王。

  篇二

  尊重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強加於幼兒,而是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相信幼兒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對於幼兒來說意義重大。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幼兒呢?我認為,尊重幼兒,就要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要發展幼兒的個性,就必須尊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心理髮展。幼兒園教育《綱要》提出:“幼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對於幼兒而言,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有動作慢的,有性格開朗的,有做事毛糙的,有不愛講話的,有脾氣死擰的等等,無論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他的內心發現。教師就應該要從心理上理解、瞭解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智力、氣質及性格,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支援引導每個幼兒的發現。

  在組織幼兒練習拍球的過程中,我採用比賽的形式為每個幼兒提供展示的機會。但班裡的小慧瑩就是不願意參與到活動中,我怎樣鼓勵都無濟於事,總是在樓道里自己玩玩具。我認為她可能不會拍球,就尊重了她的選擇。但是經過幾天觀察,發現她不但不是不會拍,而且還拍得還挺好。我便問她:“為什麼老師讓你拍,你不拍,看你拍得多好呀”。她微微一笑,小聲告訴我:“那麼多人看著我,都不好意思呀”。噢,我終於瞭解到了她的真實想法,原來是她對自己缺乏自信。對與這樣的孩子我就要幫助她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潛力,注意為她創設獲取成功的機會,在後來的活動中,我經常鼓勵她,在小朋友面前表揚她,樹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小慧瑩進步了,自信心提高了。上課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她參加活動時自信的樣子。使她在有了自信之後獲得許多成功的感受。

  在戶外活動時,我經常發現孩子們趴著玩滑梯,作為幼兒教師來說,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裡難免有些緊張,生怕孩子磕著、碰著。經過我幾次勸阻,孩子們還是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當我問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玩時,他們對我說,他們發現坐著玩,滑得慢,趴著玩,滑得快。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們講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阻力的存在,坐著的阻力可能比趴著的阻力大。看孩子們多了不起。因此,我尊重了幼兒的想法,支援了他們的做法。但是為確保安全,我請孩子們說一說要怎樣保護自己,孩子們高興極了,大膽地說出自己是想法。看到他們玩的時候,有的把頭往上抬,有的用手捂著嘴,怕磕著,有的在旁邊,作監督員,不許後面小朋友推前面的人。這樣在教師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滑滑梯的秩序也得到了維持。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賞識幼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掘幼兒的潛能。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時俱進,主動學習實踐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經驗,認真分析我們所遇到的新課題,勇於迎接新挑戰。 對於幼兒園教育這項十分艱辛、複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我將繼續貫徹《綱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 在幼兒教育中,尊重幼兒的潛能,尊重幼兒的個性,充分運用“尊重”這把鑰匙,來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鎖,培養出健康活潑、誠實勇敢、富有個性的新一代接班人。

  篇三

  去美國之前,在各種學習和分享中對於美國的教育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對於中美之間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所帶來的對教育觀念的影響也是心中有數。但是,為期五天的對芝加哥四所幼兒園的參觀,仍然深深地觸動了我們。“尊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教育觀念,更是一種行為,此次埃裡克森的學習實踐活動,我們看到了“尊重”是怎樣體現在教育行為之中的。

  門口的大沙發

  當我們走進一間2~3歲幼兒的班級時,放置在靠門口處的兩張大沙發與矮櫃自然圍合成了~個很有家庭味的角落。這馬上引發了我們的好奇,園長介紹說這是用來幫助入園時情緒需要***和被安撫的孩子的。家長可以在教室裡陪孩子呆~會兒,等孩子***下來再離開。隨後我們在另一個教室看到了一個入園剛兩週的小女孩的母親,她在一張長沙發上觀察孩子

  在教室裡的活動,還隨手做著記錄。教師引導她為自己的女兒做一本關於孩子成長的冊子,寫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據介紹,這個小角落可以靈活地根據需要變成個性化教育以及小組活動的場地。

  這讓我們感慨不已。我們一直在探討讓家長與孩子感覺到更溫暖、更舒心的接待方式,但如此尊重孩子和家長感受的方式,確實令人感嘆和敬佩,並引發我們的思考。

  穿反的鞋子

  在一所幼兒園參觀時,遇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小事。在外出活動前,一位小女孩把鞋子穿反了,同行的教師善意地提示了班級老師。因為,在中國的幼兒園,老師會馬上糾正,穿反鞋意味著孩子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外出活動中出現摔跤等安全問題。同時,引導幼兒正確的穿鞋是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一部分,我們的教師會非常重視。但是,美國教師的反應並不敏感,她以輕鬆的口吻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問她不覺得難受嗎?小女孩同樣輕鬆地回答:“我很好。”然後就跑出去玩兒了。美國老師沒有給予這個女孩特殊的關照,在外出活動中,小女孩兒也並沒有因為穿反鞋而出現安全問題。

  在隨後的討論中,當我們把這個現象作為兩難問題提出時,美國教師的回答是:“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因為小女孩兒正處於學會自己穿鞋、自我認知發展的階段,她需要更多成功的體驗來建立自信。如果貿然指出她穿反鞋了,有可能會傷害她的自尊心。另外,這個年齡段***4~5歲***正是孩子們對於左右概念的認知階段,出現這樣的現象非常正常,如果她覺得不舒服自然就會調整了,不需要老師過多的干預。當然也可以在戶外活動中特別關注孩子。”

  在美國教師那裡,我們懂得了尊重需要建立在對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充分信任與理解的基礎上。這種信任和理解來自於教師能夠正確地認識和分析幼兒生理、心理在每一階段的發展需要。

  水龍頭前的小毛巾

  在幼兒園參觀的時候,我們還看到,洗手池前1米遠的地方有一個紅色的“X”,孩子在有人洗手的時候站在這裡等待;衛生間外面有一個長凳,有人在衛生間裡的時候,孩子會坐在小長凳上等待;水龍頭前面放一塊小毛巾,孩子們在用完水後,主動將水龍頭上和洗手池上的水滴擦千……

  這些不僅是尊重的體現,也是在培養幼兒尊重別人的行為。尊重之中隱含著教育引領,隱含著規則的建立,隱含著責任感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