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德的故事

  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範,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也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蚊帳”大王劉騰龍

  奔波的身影、瘦削的臉龐、幹練的作風,是劉騰龍多年來在鄉親們眼中的印象。近年來,他憑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發展蚊帳產業,並帶領周邊十幾個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贏得了廣泛讚譽。

  1948年 2月,劉騰龍出生在高安市藍坊鎮新社村的一戶農民家庭。16歲那年,他被推薦到當地一家陶器廠當學徒,不到一年時間,勤奮好學的他就當上了車間主任。走上 “領導”崗位後,他工作起來更加賣力,從車間主任到副廠長,再到廠長,職位越來越高,陶器廠的效益也越來越好。這期間,劉騰龍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4年,高安為了發展工業經濟,鼓勵各鄉鎮外出考察專案。劉騰龍和藍坊鄉領導去到浙江一家紡織企業,經過艱苦的談判協商,終於爭取到這家企業來藍坊投資辦廠。規劃徵地、建設廠房、購置裝置、培訓員工……僅92天時間,佔地200畝的高安第一紡織廠正式投產,劉騰龍又從陶器廠到紡織廠擔任廠長。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紡織廠生產經營紅紅火火,成為高安的重點企業,產品先後榮獲江西省優秀新產品獎、宜春市科技進步獎。

  出於業務需要,劉騰龍經常要到浙江出差,每次出差,都有很多親戚朋友要他幫忙買蚊帳。精明的劉騰龍意識到這個商機,決定自己做蚊帳。 1993年,劉騰龍在紡織廠卸任後,特意跑到浙江生產蚊帳的公司學習生產工藝,下料、用料、分料、縫紉、包裝……他把蚊帳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用心記了下來,然後回家再學著做,就這樣,經過一次次的試驗,他終於掌握了全套蚊帳製作工藝。

  蚊帳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找銷路。為了開啟銷路,劉騰龍騎著自行車,載著蚊帳逐村叫賣,經常出去就是一整天,渴了,捧口井水解渴;餓了,吃口隨身帶的饅頭;困了,找個樹蔭打個盹。高安的市場開啟後,為進一步拓展市場,他帶著蚊帳到上高、奉新、宜春、南昌等地推銷,人手不夠,他又叫上親朋好友幫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騰龍靠著自己的艱苦奮鬥和誠信經營,把握了商機,贏得了市場。如今,他的蚊帳銷售網路遍及湖北、貴州、四川、廣東、湖南等地,年銷售蚊帳 50萬頂,產值達1500多萬元,年純收入60多萬元。

  富裕起來的劉騰龍不忘帶領鄉親致富。他組織村裡 150多戶村民加入到蚊帳加工行列,村民依靠蚊帳產業,年人均增收 600多元。

  出資 4萬元修建水泥硬化灌溉渠道;出資 2萬元硬化進村公路……為了支援村裡的公益事業,他先後出資10多萬元。“自己富裕了,能帶領鄉親致富,為村裡的公益事業出點力,這是我這輩子最想做的。現在我做到了,我感覺很欣慰、很開心。”劉騰龍如是說。

  篇二:彭玉麟不徇私情

  彭玉麟是淸朝著名的將領,早年曾經跟隨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彭玉麟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被當世的人一起稱為“同治中興”的四大名臣。他平生以剛正不阿、嚴刑峻法聞名朝野。

  有一年,彭玉麟被任命為欽差大臣,並且受命南下巡視長江水師。經過安徽合肥,在當地有一個人橫行無忌,奪人財物,霸人妻女,而這個人正是朝內權臣李鴻章的一個侄子,當地官府由於害怕李鴻章的權勢不敢過問。

  彭玉麟到合肥問明緣由後,令人手執向己的名帖,請李鴻章的侄子前來。李鴻章的侄子如約來到後,彭玉麟喚來鄉民同他對質,彭玉麟指著告狀的鄉民, 問:“這人告你霸佔了他的妻子,是真的嗎?”李衙內想著自己背後有李鴻章撐腰,便有恃無恐地坦白承認了。

  彭玉麟勃然大怒,命人將其痛笞一頓。當地縣官聽到這個訊息,急忙趕來為李衙內求情。彭玉麟不理睬。不久,安徽巡撫也送來名帖求見。彭玉麟猜想他也是為了李鴻章侄子的事而來,於是一面派人迎接來客,一面令人速斬李衙內。

  事後,彭玉麟給李鴻章寫了一封信,告訴他:“令侄敗壞您的家聲,想必亦是您所痛恨的,我已替您處置了。”李鴻章心裡十分氣憤怨恨,卻也知道對方有理有據,只好回寫了一封信向彭玉麟道謝。

  李鴻章為什麼拿彭玉麟沒辦法呢?閃為他證據在握,心性安恬守逸。正理在手,又奈我何?心胸淡然,即使丟官,也可以歸隱農家嘛!

  篇三:蘇東坡向王安石認錯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是翰林院學士,人們都稱他為蘇學士。蘇東坡才華橫溢,文章寫得好,詩詞也作得好。但知識再豐富的人也不可能會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時候也不免要出點差錯。

  有一天,蘇東坡拜見當朝宰相王安石。相府僕人把他領進王安石的書房,說是宰相大人外出辦事,馬上回來,請蘇學士用茶稍候。等了一會,主人還不回來,蘇東坡便信步走到書桌旁,見桌上攤著一首詠菊詩。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

  “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裡不由暗暗好笑起來:“西風”明明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從來就敢於頂風傲霜,最能耐寒耐凍,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裡,蘇東坡詩興大發,不能剋制,就提筆蘸墨,信手續寫了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東坡擱下毛筆,又待了一會,見主人還不回來,便起身告辭了。再說王安石回家後,到書房見了蘇東坡的那兩句話,只是搖了搖頭,並不與蘇東坡計較。

  後來蘇東坡降到黃州去當團練副使。

  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陽天氣,連連颳了幾日大風。一天,風停歇後,蘇東坡邀請了幾個好友到郊外賞菊。只見菊園中落英繽紛,滿地鋪金,一派西風蕭瑟的景象。這時,蘇東坡猛然想起了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恍然悔悟到自己過去鬧了笑話,連忙提筆給王安石寫信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