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養讀書筆記

  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這本書系其闡發人生修養途徑的著作,半個多世紀來卻淹沒在其美學著譯之底下,光芒不顯,書中正著眼於其關於人生諸般極精微又極精明的見解。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今年十月,我讀了朱光潛老先生的《談修養》,收穫頗多,但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不以為然,以為這種書,又是在講什麼大道理,與自己可能相距甚遠。可是,當我讀了第一談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本書征服了。我覺得這正是我——一個大學生,一個有夢想的、想有所作為的大學生,現在需要的東西。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卻能引燃心中的熱火。當讀到"長夜漫漫何時旦"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幾輩人對於"三部曲"的無奈而又無助的心情;當文中談到幾個認識的時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為青年人的重擔——祖國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現在的我,擔當此任嘛?我懷疑,我迷茫,希望從接下來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師就用樸實的文字,談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給了我很深的影響,而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的總結為:力而能為、即做不延、盡職盡責。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履行的信條。文章中又提及到"奮鬥"一詞,我認為如果人生不能奮鬥,就失去了生命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奮鬥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難。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時代的我們如果設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過程中受到些磨難——這是對人生的考驗,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奮鬥拼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都說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來決定的,然而,我覺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智對待,認真思考,不驕不躁,困難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來,給我影響較深的是朱老先生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係談及。一個國家,要想復興,要想強大,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曾經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將來。而祖國的將來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為什麼我要引入這段話呢?因為我們,作為哈工大人,作為經過層層選拔而挑選出來的人,就要勇於承擔重任,勇於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他人,儘可能的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氣氛,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朱老先生還指出,我們必須在心理養成對於個人努力的信任。因為許多人仍妄存僥倖的心理,許多人都把立國的希望藉助於他人的身上。如果這樣,國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國凌辱。所以我非常贊同朱老先生所說的,"必須要摒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倖苟安者、頹廢因循著和夤緣倖進者。"。

  前幾日,做了一個關於幸福的活動,讓我拿著攝像機,跟著主持人,詢問"你幸福嗎?"這個主題的相關問題。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觀:學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學業有所成,畢業後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師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學業有成;工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順利;老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兒女的孝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幸福觀。而幸福來自於什麼?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肉體,也包括心靈。一個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談修養》這本書不僅在文字上面給了我極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鼓舞,讓我改變了很多。它讓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摒棄"懶"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三此主義";它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一個人的品德涵養往往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與此同時,它還讓我懂得,在工作中,一個個人能力強大的集體裡,只靠一個人是不能有所發展的,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輝煌,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俗話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學習,相互體諒關心,只有人與人的關係融洽,生活才會愉快。

  篇二

  大學都快要結束了。回想起來,專業課的知識該讀的大部分都讀了,但是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自己讀得確實很少。這也是有時覺得自己理論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夠的原因。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每學期都有計劃讀幾本文學、歷史或者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大多數都被擱淺了。一方面是由於時間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覺得是因為自己太"懶"了。後一點也是在我讀完《談修養》一書後的感觸。

  這次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一書,不僅受益匪淺而且還感到"吃驚"。為什麼用"吃驚"這個詞呢?我覺得,雖然這本書名是《談修養》,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環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領,但是我在書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和國家問題的深刻分析與解剖,同時也給出瞭解決的良方。比如說:第六談《談處群》就是從個人出發,以小見大,談的是國家大事。平時我也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很感興趣,也愛琢磨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進行分析,不僅沒有條理也沒有深度。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並且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徹了。這正是緣於這本書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問題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詳細的解答。如:《談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戰以前和抗戰以來青年心裡的區別,並深究了其中的原因。還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中似乎能找到社會變壞的原因:人的惰性。這是最本質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說:懶,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認真;懶,所以貪小便宜,以不正當的方法解決個人生計;懶,所以隨俗沉浮,一味圓滑不敢為正義公道奮鬥;懶,所以遇引誘即墮落,個人生活無紀律,社會生活無秩序。懶是萬惡之源!這本書也解答了我的一個疑惑,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道德去約束和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傾向於藉助法律的手段。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個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問題。這些對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條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幫助。朱光潛先生不僅是一位美學大師,他對於當時社會中的醜惡現象也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對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些都表說明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總之,我就吃驚在在一本談個人修養的書籍裡找到了關於國家、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養,修身養性也。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而外在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作風。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風,就要做到 "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勵";"四慎"是"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我覺得,"慎獨"尤為重要。"慎獨"通俗的講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但是他們兩個又不完全相同。"慎獨"講的是在沒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一個人是否能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比如,一個人可能在有人在場的情況下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沒人在場的情況下,他是否仍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不能的話,就說明他的修養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獨處才是最考驗一個人修養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談《談價值意識》。雖然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寫的,其中很多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似乎在現實中任然存在,也很實用。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來源於願望與能力的平衡"和"要復興中華名族,我們必須在青年心理中養成對於個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為第一句話我現在還不太理解;第二句話是太理解、太贊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也就使得每個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飢餓時能吃上熱噴噴的飯是幸福;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們就幸福……。

  總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潛先生能在當時那樣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養,並能深刻的理解當時社會上的不正的現象和風氣,是因為他的內心是美的。而這種美的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如先生所說,"全社會都壞時,如果有一個好人存在,它的意義與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是當時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將我們民族引向了現在的光明。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