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勵志文章三則

  劉墉先生寫給她女兒的信中滿懷著一位父親的關愛與期望,而且不乏令我們深思的哲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望大家靜下心來深讀之,細品之。

  1:談恐懼——《在生死之間選擇》

  今天你在彈琴的時候,從門外飛進一隻大蒼蠅,在幾間屋子裡串來串去,每當蒼蠅飛到你附近,就聽見你尖聲驚叫。

  “我怕嘛!我就是會被嚇到嘛!”當我怨你大驚小怪的時候,你喊。

  “你當然會被嚇到。”我說:“可是你要控制自己,不要被嚇一大跳,因為‘嚇’

  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一大跳’!”

  但你還是不斷驚叫,直到我把蒼蠅打死,才重新練琴。

  孩子,你知道哥哥小時候也有個毛病嗎?

  他很怕癢,只要稍稍抓他一下,他就會癢得像你今天一樣哇哇大叫。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哥哥現在一點都不怕癢了。你知道那是你媽媽訓練的嗎?

  因為哥哥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去學校,看見一群孩子在樓梯上打打鬧鬧,你哈我一下,我哈你一下,大家躲來躲去,隨時可能滾下樓梯,真是太危險了。

  所以媽媽從那天開始,就訓練哥哥,每天哈他癢,又命令他要忍著。沒想到,訓練他一陣,他真不怕癢了。

  哥哥從來不是真不癢,而是因為他懂得控制自己,不作過度的反應。

  “過度反應”常常會出大亂子。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有個朋友,就愛作過度反應,他開車,過到路上任何一個小坑洞,都會閃過去,他說如果不躲開,一震一震的,車子容易壞。

  但是他的車子比誰都壞得快,而且不但車子壞,他還總出車禍。

  道理很簡單——他過度反應,他固然閃躲了一些小坑洞,卻因為分心,忽略了路上其他的車子,所以好幾次跟別的車子擦撞,差別送了命。

  過度反應,最大的害處就是分心。你看看,電視新聞是不是常報導,車子因為閃爍小動物,造成大車禍的訊息。每次在高速公路上,看見有小動物的屍體,被壓成血淋淋,薄薄的一片,你罵那些駕駛人殘忍的時候,我不是也告訴你,有一天你開車,如果發現有小動物躺在路當中,而車子正飛快行進的時候,也只能選擇直直開上去嗎?

  在那緊要關頭,你必須知道選擇,用理智告訴自己,也控制自己情感的反應,你要知道當你緊急煞車的時候,很可能造成連環車禍,許多人都會因此喪生。

  記得我十六七歲的時候,常愛爬山。有一次,到烏來的深山,下起傾盆大雨,我走過架在一個小瀑布上的獨木橋;突然順著瀑布衝下一條大蛇,嗖一聲,就纏在我腳前的獨木橋上。

  天哪!你想想,那有多可怕!如果是你,會不會嚇得從橋上摔下去?

  問題是,橋下是幾十公尺深的山澗,如果我不控制自己,而在當時作出過度反應,今天就沒有你了。

  所以我雖然怕蛇,但是在那一瞬間,硬是強迫自己鎮定下來,然後趁蛇還完全清醒,一腳,把蛇踢了下去。

  說到這兒,我要問你,如果今天是你爬山遇險,你只抓住山邊一棵小樹,就能不墜落,但是小樹上纏了一條蛇,你抓,還是不抓?

  你當然抓,對不對?

  那麼我再問你,如果今天發生大地震,我被倒下的東西壓到,知道你不可能幫得上忙,而對你喊“快跑,快跑!”的時候,你是留下來陪我***,還是聽我的話,立刻往外跑?

  我舉這樣的例子或許太殘酷了。但是,孩子!在我們生命中,常必須面對殘酷的選擇,在那一瞬間,你只能選擇一個,不能兩邊都選;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必須用理智克服感情,才能存活下來。如同我在〈當你遇見大野狼〉那封信裡對你說的,當你不幸落入壞人手裡,遭遇強暴,為了保命,你只好放棄無用的抵抗,唯其如此,你才有求救和討回公道的可能。

  聽了這麼多,你懂了嗎?

  我為什麼說,你可以“嚇”,但是不能“嚇一大跳”!

  2:談死亡——《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上》

  今天是奶奶的祭日。

  所以爸爸一早就把大聽桌子上的東西挪開,先擺兩瓶鮮花,再將奶奶的照片放在中間。然後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在前面鞠了三個躬。

  奶奶逝世已經三年了,就在三年前的今天傍晚,九十三歲的奶奶,永永遠遠地離開了我們。

  中國人管死人的生日叫“冥誕”,稱先人逝去的那一天為“祭日”。爸爸覺得祭日比冥誕來得重要,因為奶奶生的那一天,我還沒來到這個世界;奶奶死的那一天,我和你媽媽都到了床前。

  同樣的二月,同樣的十八號,也就有著同樣冬天的寒冷和短短的日照,連公路上蕭疏的景象都跟三年前一樣。所以祭日使我們更能回想當時的情景,使我們更能回到當年的傷心。

  對的!回到當年的傷心。有時候,我們要忘掉不好的往事,有時候卻要重溫碎心的一刻。

  就在不久之前,我收到一個馬來西亞高中女生的來信,她的媽媽死了,弟弟只有六歲,你知道她要弟弟做什麼事嗎?她叫弟弟擦乾眼淚,用筆寫下當時的心情。

  “我要弟弟寫封信給媽媽,把心裡想要對媽媽說的話寫下來。我希望趁他對媽媽還有記憶時寫下來,以後大了可以看,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中……”那女生在給我的信裡這麼說。

  我一邊看她的信,一邊掉眼淚,立刻回信給她,說才失去母親不久的我,可以感受她的傷慟,更驚訝以她那麼小的年齡,居然會想到要弟弟記下心情的方法。

  所以,“祭日”也是“記日”,是讓我們加深對死者記憶的日子。隨著歲月流逝,當我們對死者的印象逐漸淡忘的時候,如果能利用每個祭日想一想,那記憶就能停留得更長久。

  親愛的女兒!當你走過奶奶照片的時候,就駐足看看奶奶吧!那是奶奶到華府旅行時,在國會大廈臺階上拍攝的。當時她八十八了,還很能走,你瞧!她笑得多開心。

  也利用這一天,在你的腦海裡找奶奶的影子吧!跟那馬來西亞小男孩一樣,奶奶死時,你還太小,只怕以後記憶會愈來愈模糊,所以應該趁著奶奶逝世才三年,想辦法加深對奶奶的印象。

  想想奶奶怎麼疼你;想像奶奶每天一大早,怎麼和婆婆一起把你的小床推到她房間,照顧你;想想你到醫院看奶奶,奶奶臨終張開眼,看看你的那一刻。也想想,你那天,才坐進車子就痛哭失聲。

  當然,我不是要你再去哭。落淚的日子已經過去,我們已經從喪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就好比我們捲起袖子,看以前受傷的疤痕。那疤痕不再痛,但能使我們回想到受傷的一刻,也在心裡告誡自己,下次要小心了。

  親愛的小丫頭,你知道要告誡自己的是什麼嗎?

  是當你留不住奶奶,悲傷奶奶逝世的時候,要想想還有公公婆婆在眼前,甚至想想有父母在身邊,而好好把握機會,多跟我們聚聚。

  惟恐以後散了,今天就多聚聚吧!

  對遠行的親人揮完手,就回身摟摟身邊的親人吧!

  這才是在奶奶祭日,你真正應該學習的啊!

  3:談戒慎——《當習慣成了自然》

  今天真是好險,媽媽和爸爸下午出去的時候,差點出車禍。

  那時媽媽由咱們家的車道開進大馬路,她只顧左轉,沒想到右邊正有輛計程車快速開過來。幸虧爸爸看到了,及時提醒媽媽踩煞車,那白色的計程車才擦身而過。愈是在習慣的地方,愈容易疏忽。這種在自家門前出車禍的事,我真是見多了——

  二十五年前,我才來美國,住在維吉尼亞州一個教授家裡,有一天朋友來訪,決定一起出去看電影。豈知才出門,教授的車就攔腰撞上來訪朋友的車,原因是他只顧習慣地倒車,卻忘了朋友的車正停在車道上。

  還有個車禍是為我們裝修的小李叔叔說的,他說有一家人翻修浴室,特別請他申請了一個裝垃圾的車斗。車斗到的第二天早上,那家主人照例開車上班,才倒車出去,就狠狠撞上了車斗,把車尾巴都撞爛了。

  小李叔叔還說,到人家做工最要小心了,絕對不能蹲在車房外面和院子轉彎的地方工作,因為每家人都習慣倒車出車庫,和從外面開車轉進自己的院子。***勵志名言

  我們常說“習慣成自然”,許多做過千百次的動作,都會成為“習慣動作”。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進房間,都伸手到牆上撥電燈開關,有一天你回家,開啟門,燈雖然是亮的,你還是會伸手往牆上摸對不對?

  但是你也要知道,習慣動作也常使你忘記用腦,而鑄成大錯。譬如有一天,你開門,嗅到屋子裡有濃濃的瓦斯味,明明知道開燈可能引爆瓦斯,但是想到時,手卻可能已經撥了開關。

  這也是我為什麼每次到學校接你,帶你走過草坪、穿越停車場的時候,都叮囑你,要看清楚左右,確定沒有來車的時候再走。

  因為很少有人走學校的側門,也很少有人從草坪那邊走上車道,那些開車的人已經習慣每天快速地倒車開車;他們急著去接子女,你又急著回家,這些急切的心和習慣的動作反而成為最危險的事。

  最後讓我說兩個報上刊登的真實故事給你聽吧——

  有個年輕媽媽帶著新生的娃娃去超級市場。

  買完東西,先把放娃娃的籃子擱在車頂上,再把買好的東西放進後車箱,然後開車回家。

  車子直接上了高速公路,突然四周的車子都對她按喇叭,她先是覺得奇怪,看四周門都關得好好的,大家為什麼急成那樣?接著,才想到她帶了娃娃出門,娃娃在哪裡?

  天哪!娃娃還在車頂上,所幸路上平穩,那裝娃娃的竹籃子居然沒掉下來。

  另一個家庭就沒那麼幸運了——

  有個十三四歲的男生,每天下午做完功課都跟同學出去打網球。

  網球場遠,由同學的爸爸開車,每次都是車到門口,再用手機打電話叫他出去。

  這一天,他媽媽正給他的小弟弟洗澡,突然有電話來,他去接,是媽媽的,就叫媽媽。

  媽媽說小弟弟在澡缸裡,你幫我看一下,於是出去接電話。他才要進浴室,卻聽見拍門聲,是來接他打球的同學,因為電話打不進來,而在外面叫他。

  他就照例拿起球拍和球袋出門。

  豈知當他打完球,回到家,家裡空無一人,鄰居過來說他媽媽送他弟弟去了醫院。

  這時候,他才想起媽媽不是叫他看弟弟嗎?

  他怎麼都沒想到,就在媽媽接電話、他離開家那麼一點時間,他年幼的弟弟已經死在浴缸裡了。你想想上面兩個意外都是怎麼造成的?

  都是因為習慣啊!

  去超級市場的媽媽,太習慣買完東西往車箱一放就開車回家的動作,小男孩又習慣每天拿起球具就跳上車的動作,他們卻都忘了“那天不一樣!”

  孩子!你十四歲了,也就累積了十四年的習慣動作,你的功課愈來愈多、心愈來愈多,也就更容易分神。這也是我由今天下午的驚恐中發現,不能不叮囑自己,也叮囑你。

  “愈在熟悉的地方,愈要謹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