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隨筆

  孩子需要多一點關心,在生活中才會更加陽光。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給孩子多一點的關心

  李xx長著一對漂亮的大眼睛,高高的個子,是個聰明的小朋友,是我們班的“大哥大”,可是這個“大哥大”卻生性好動,非常調皮,不管是上課還是遊戲都喜歡做出各種古怪的動作,無法安靜下來,常常惹得我很生氣卻又拿他沒辦法。

  晚上吃晚飯了,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安靜地坐下來準備吃飯了,可是李xx還在大聲地講話並不停地擺弄著凳子,一會兒把凳子舉過頭頂,險些砸到別的小朋友,一會兒又不考慮自己的安全站在凳子上面跳下來。等飯菜都發好了,李xx拿起筷子就往鼻孔裡面塞,多次提醒仍然沒有效果,於是,我決定先把他的筷子收起來,期望他能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過來,但是他非但沒有,反而把錯誤進一步擴大,用手去抓飯來吃,並故意做出各種怪動作,眼睛還挑釁地望著我,一副“其耐我何”的表情,惹得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見別人大笑,李xx鬧得更歡了,乾脆在活動室裡面來回跑動,或去玩一邊的玩具,又或去碰倒別人的飯碗,最後搞得整個進餐過程就像是他自己的“個人表演秀”,不僅他自己不能好好吃飯,還影響了其他小朋友。

  戶外活動時,李xx就更象是一頭脫了韁的“野馬”,根本就不聽指揮了。我正在組織小朋友們進行“切西瓜”的遊戲,李xx則自己一個人跑到操場裡面的草地上打滾,卻不知草地剛剛灑了水,溼漉漉的,於是,打了滾起來後渾身就髒兮兮的,這還不算,等到他滾膩了,就又跑到滑梯邊竄上跳下地,甚至頭朝下從滑梯上滑下來,不管我怎麼叫就是不歸隊。

  每次李xx犯了錯誤,我幾乎都是用很強硬的態度來要求他按照我所要求的來改正,但是幾乎每次都是李xx的態度比我還硬,收效甚微,達不到我所想要的效果,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卻發現李xx竟然很樂意地把他的錯誤改了過來。

  那天,又到午睡時間,李xx又“故伎重演”,在床上滾來滾去,一會趴在床上翹起屁股發出怪叫,一會又把被子蓋住全身,弓起身子,在被子裡面“跳舞”,還不時抬起頭來看看我是否在看他,可就是不睡覺,我看到這樣,剛想生氣發作,像往常一樣好好地批評他,可轉念一想,每次我都以這樣嚴厲的方式來對待,可他卻並不吃這一套,這次不如給他來點“糖衣炮彈”,看看效果如何。於是,我沒有像往常那樣用批評的方式來要求他做好,而是走過去,輕輕拍拍他的背,在他耳邊小聲地說:“老師剛才都看見了,我知道你很聰明,也很想表演,但是為什麼不把你的聰明用在好的方面呢?比如你現在不如好好睡覺,等睡醒了,我們起床後再在小朋友面前進行表演,好嗎?”也許是一直以來都習慣了老師對他犯錯誤後的嚴厲批評,不知道也從來沒見過老師也會這麼柔聲細語地跟他提要求,李xx兩隻眼睛發亮,接著很聽話地點了點頭,然後乖乖地躺下來睡覺,再沒有二話。看著李xx的表現,我突然很自責也覺得很感動,原來自己一直都在一個誤區裡面徘徊,以為對待這些調皮的孩子只能是“嚴師出高徒”,只能是嚴厲點再嚴厲點,不知道原來很多時候,或許和風細雨般的教育更適合他們!

  自從那次之後,我便更加多地留意起李xx,並且給了他更多的關懷,因為我開始明白,他那麼調皮並不是他的本意,或許他在用這種方式傳達著一個資訊,一個我們還沒接收到的資訊――那就是希望別人注意他、關心他的資訊,只是表達的方式錯了而已。於是,我決定從家長方面入手,多瞭解一些情況,原來,李xx的家長工作都很忙,爸爸顧著做生意,媽媽在外地打工,經常不在家,父母親都疏於照顧他,很少關注他,於是,跟在幼兒園一樣,在家,李xx也喜歡用做出各種反常的動作這樣極端的方式以期引起父母對他的關心,但是,遺憾的是,家長卻跟我一樣,未能很好地考慮到孩子的要求和感受,只是一味地指責,導致孩子變本加厲。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我開始用另外一種教育方法,我與家長溝通,請家長平時儘量多關注孩子,並嘗試著給他分派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務,讓他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使他感覺到別人時刻都在關心著他。漸漸地,李xx已經沒有當初那麼的調皮了,變得越來越乖巧了,但是乖巧中又透著些許的機靈,真是可愛極了,到現在已經成了我們全班小朋友的榜樣,並且在一些活動中能起到帶頭的作用,真正成為了我們班的“大哥大”。

  在這個案例中,剛開始的時候我未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犯錯的真正原因,用了錯誤的教育方法,因此,使問題處於一種不恰當的強化環境氛圍當中,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後來,我通過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以及觀察孩子的各種表現明白了真正原因所在,並針對這一原因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後達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這個案例,讓我明白同樣的教育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而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入孩子的內心去了解孩子的真正所想、真正所需,同時多與家長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個孩子因為其家庭的背景不同,因此情況存在著各種差異,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老師平時應多觀察孩子,關心孩子,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長。所以,請給孩子多一點的關心吧!

  篇二

  隨著帶班經驗的不斷積累,課堂教學的逐漸摸索深入,我在充分享受著和孩子們在一起無拘無束快樂的同時,也時時的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剖析。

  在孩子身上我感悟到了一份收穫、一種責任。 馮浩晴、劉靜遠、畢雅希、孟欣蕾、張榮霖、郭鴻森等在班上是能力比較全面的孩子,在家長們的大力配合下,他們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且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其他孩子要快,所以在班中很受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愛。這些常是我引進以自豪的事情。可能正因為如此,老師對他們總是表揚多與批評。

  在集體活動中,總會積極舉手,老師也時常請他們回答。但是,慢慢的我也發現班級裡出現了一些變化,活躍的孩子更加思維敏捷,而沉默的孩子在活動中更加不積極主動了。 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反思,因為教育是需要面對每一個孩子的,作為老師,每個孩子都是手心手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個個是優秀的,哪怕一點點的進步。我每天儘量做到關注每個幼兒。

  陽陽是個潑辣、愛勞動、愛管閒事的漂亮女孩,見了她你怎麼都不能和調皮、膽小、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相提並論,我在發揮她愛勞動優點的同時,課上總是以關心的目光提示他、鼓勵她,突然有一天在遊戲中注意力集中的她也能大聲的和我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連她自己都為自己沾沾自喜,我給予她擁抱、親吻的鼓勵,從陽陽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信和堅定。接下來的英語課堂又多了陽陽的專注和積極參與,那雙眼神給與我無限的力量。 榮華在一次做操時,老師鼓勵的眼神不但讓他完整的一板一眼的做操,接下來還能領操,進而課堂活 動中的專注、參與;韓鴻宇、宋昱彤、孫含笑從最初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能分辨,到現在的英語小明星;孫翔宇、榆梓的想說、敢說……。

  班級的每一個孩子都在不斷進步中。 由以上幾個孩子,我想到了全班的每一個孩子。能力全面、乖巧的孩子只佔班級的少數,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數孩子總有不同的個性差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是否主動地去關注瞭解了他們呢?說實在,這方面我做的還很不夠。

  特級教師孫雙金曾說,他的口袋裡總是裝滿了“高帽子”要送給孩子。是的,我確實也送給了孩子許多高帽子,但是這些高帽子都送給了誰呢?喜歡好孩子是每一個教師都會做的事,但是發自內心地關愛表現一般甚至表現差的孩子卻能看出一個老師的師德。

  有位學者說過:“教師要向學生釋放知識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庫藏;要散佈陽光到人心裡,自己心中必須先有一輪太陽。”我願做那一輪太陽,把師愛的陽光撒向每一顆需要溫暖的幼小的心靈,讓每一個孩子在師愛的天空下健康成長。

  篇三:老師要多關心一下膽小的孩子

  上午的室內活動,我組織孩子們玩橡皮泥。李月說:“老師,我想包餃子,你教我好嗎?”我說:“好。”便坐下開始教她。這時,坐在李月旁邊的滔滔小聲說:“老師,我想做3條蛇,行嗎?”聽到這話,我驚訝極了。滔滔平時在班裡性格內向,不愛主動與別人說話,而且對什麼活動興趣都不大,有時我叫他,他也只是光看著我不吭聲,我彷彿已經忽略了他了。

  想到這兒,我覺得應趁這個機會和他多交流,連忙說:“當然可以,你做吧,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滔滔聽了很高興,從盒子裡拿出一塊橡皮泥搓了起來,不一會兒,就搓好了3根長短不一的長條。沒等我開口問,滔滔就一一指著它們告訴我:“老師你看,這是蛇爸爸,這是蛇媽媽,這是蛇寶寶。”“為什麼你這樣分呢?” “蛇爸爸最大,所以我就搓得最長;蛇寶寶最小,我就搓得最短;蛇媽媽不大也不小,我就搓得不長也不短。”

  滔滔說得多好呀,把我平時在數學活動中講過的比較長短的知識也搬了過來。我稱讚他說:“滔滔,今天你真棒。”說完,把3條“蛇”舉起來讓小朋友看,一一介紹它們的名字,告訴大家這是滔滔做的。不知哪個小朋友喊了聲:“老師,我也想做蛇!”“我也想做!”其他小朋友也跟著叫了起來。我趁機說:“讓滔滔來教你們做,好不好?”

  滔滔膽怯地看著我,我鼓勵他說:“滔滔,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你看小朋友們都等著呢!” 滔滔點了點頭,開始認真地教起小朋友。看到小朋友圍在他身邊嘰嘰喳喳地問這問那,滔滔很是自豪,我也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通過這次活動,我意識到幼兒的世界是個特殊的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性格、愛好和閃光點,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但有些孩子因為內向膽小,不敢表達出來***就像滔滔,今天是因為我坐在他的身邊,他覺得與老師的距離拉近了才敢問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師應該同時關注這部分孩子,及時發現並創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