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利用小學數學教材插圖

  圖文並茂是數學教材的一個明顯特點。開啟課本,映入眼簾的是色彩鮮豔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深受歡迎的卡通……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利用書學教材插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剛入學的兒童求知慾和好奇心強,教材中生動有趣、色彩絢麗的畫圖正好符合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

  1、化靜態為動態,提高情境圖的有效性。

  教材中的情境圖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把靜態的情境圖動態化,為課堂教學服務。如一年級***上冊***教材認識“幾和第幾”的內容,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悟幾和第幾,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線索,開展一個以5人為一組的遊戲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站的位置,然後交流自己所站的位置。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既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學習,還可以在活動中直觀地感知幾和第幾。

  2、根據學習環境的實際靈活地調整情境圖。

  小學生認識事物是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特殊到一般逐步發展的過程。因此,教材中情境圖的安排,也是根據學生的這一認知規律進行編排設計的。但是,由於地域的差異,學生認知的差異,導致教材中的情境圖與我們的教學實際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要根據教材提供的情境圖的本質內涵,選用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題材,對情境圖進行適當的調整,避免學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去學習和感受知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如一年級上冊教材通過天鵝飛來飛走的情境,讓學生感悟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可是對於學生,他們沒有看見過天鵝飛的經驗,要讓他們從這個情境中感悟運算順序,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從直觀、真實的情境中感悟計算的順序,可以這樣操作:

  ***1*** 用語言創設到動物園看小猴的情景,再重點說明小猴在一棵樹上的活動情況。

  ***2***出示教師自己製作的圖片: 一棵樹上有7只小猴,有3只小猴從樹上下來幫助媽媽做事情,同時有2只小猴做好事情回到樹上。

  ***3***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事情,提出問題,嘗試運算。通過這樣的情境,使學生直觀地感知運算順序,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利用數學教材插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資訊的輸入通道,是思維的探索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 觀察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之一。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學生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1、從左至右的觀察方法。這種觀察方法能使學生掌握一種先後順序,能使學生理理解插圖的主要內容和含義,達到學習的目的。如:四年級上冊 “乘法交換律”的教學插圖,引導學生從左至右看,又從右至左看,從而發現兩個數相乘,交換他們的位置,又因為二年級在學習乘法口訣時,根據一句口訣寫兩個乘法算式為學習乘法交換律積做了鋪墊,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來,學生很快就明白並掌握。

  2、從橫向和豎向的觀察方法。用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從插圖的結構中理解圖意,並從橫豎之間的聯絡中理解插圖所蘊涵的目的和意義,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二年級上冊練習中的插圖,先橫著看共有5行,其中前4行,每行5人,後一行4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引導學生列式是:5×4+4.另一種解法:再豎著看,同樣一共有5行,從左至右,前4行每行依然是5人,靠右一行4人,列式求解方法仍然列為:5×4+4。這種練習訓練的方法,更加加深了學生對“4的乘法口決”及其意義的理解。

  利用數學教材插圖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材插圖直觀、形象,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圖畫風格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注入了生活氣息,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 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插圖這一特徵,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如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第一教時,教材安排一道例題教學認識幾個幾。例題的情境圖是一幅小朋友們都喜歡的遊樂園圖。在圖中,學生能清楚地看到過山車上小朋友是2個2個地坐在一起,共有6個2,摩天輪上是4個4個地在一起,一共有5個4等等。從而清晰地感知求過山車上一共有多少人,就是2+2+2+2+2+2,求摩天輪上一共有多少人,就是4+4+4+4+4等,這些加法都是相同加數連加,即幾個幾相加。雖然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連加計算,但對相同加數連加感受並不深刻,因此這樣的插圖凸顯了相同加數連加的實際現象,有助於學生進一步認識乘法的意義。可見,有效地利用插圖,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