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巧用小學數學插圖資源進行數學課堂

  數學教師應認真地研讀插圖,與插圖展開有效對話,合理地利用插圖,充分發揮插圖的功效,把插圖用活用足用好,用插圖點亮數學課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欣賞小學數學插圖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兒童求知慾和好奇心強,教材中生動有趣、色彩絢麗的插圖正好符合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

  在教學中,除了注意插圖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外,還要充分挖掘插圖的趣味性、對稱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中有兒童樂園的場景,其中有一個滑滑梯、兩個鞦韆架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也可以暢想自己在兒童樂園玩耍的快樂情景。結合場景進行夥伴之間團結友愛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 能力。

  藉助小學數學插圖促進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數學概念是對事物數、形特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於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低,他們對抽象概念的認識大都是在對具體事物的操作和直觀圖形的觀察感知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的。如教學“基數”和“序數”概念以及有關集合的概念都通過形象的插圖很直觀地閱覽。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教材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繪製了漂亮的插圖,化抽象、枯燥的文字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

  因此,培養學生識圖、說圖的能力,是學生解應用題的基本功,也是降低應用題教學難度,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在教學“比多”、“比少”問題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圖中上、下兩排圖形一一對應部分,認識到“同樣多”的含義;從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認識到“多”和“少”的含義;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尋找出解答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2+1=3”時,結合教材中的圖讓學生初步對加法應用題的結構有一個雛形:一個圈內有2個小朋友,又來了1個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後把這兩個圈用一個大圈圈起來,表示原來的2個小朋友加上新來的1個小朋友,一共是3個小朋友,使學生領悟到把兩個部分量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

  結合小學數學讀圖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

  1.讀單幅的主題圖。這樣的主題圖中往往含有很多非數學資訊,目的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學習興趣。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問題,以校園一角為主題圖,圖中有果樹、石桌、石凳等,其中蘊含了石榴樹比梨樹高,石桌比石凳高,梨比石榴重等數學資訊。在學生眼裡,畫面更多的是故事情節而不是數學資訊,所以教師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美麗的校園一角有些什麼呢?

  ***2***誰來介紹一下圖中的果樹?

  ***3***石榴和梨一樣大嗎?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圖中資訊,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物體,弄清“誰與誰比”,能用“*** ***比*** ***高”這樣的句式來表達。這樣長期堅持指導學生多讀圖、掌握讀圖方法,就能提高學生從插圖中汲取有用資訊的 能力。

  2.讀圖文結合的圖。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大,圖文結合的題目也相應增多了,但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看圖而忽略讀文字。例如:一年級下冊第4頁第8題***2***,圖上描述的是樹上原來有一些猴子,下來了3只,文字敘述“樹上原來有13只猴,下來了*** ***只,樹上還有*** ***只。”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1***那樣數數,數到還剩4只***還有一些被樹葉遮住***,於是出現了7-3=4***只***這樣的列式錯誤。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先讀圖,瞭解圖中的資訊,再去讀文字,接著分析已知哪些資訊,要求的問題是什麼,讓學生知道圖和文字是有聯絡的,要把圖文結合起來讀,結合起來理解。通過認真讀圖,說出圖意,理清圖文之間的聯絡,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觀察力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之一。剛入學的兒童雖然已會看圖,但觀察時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往往只注意圖畫中較明顯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觀察也比較膚淺。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序、有目的的觀察能力。例如在第一冊準備課“開學圖”的教學,可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畫面,有序、完整地說出整個插圖所表達的意思。

  然後,再讓學生按圖中人物的性別、人物之間關係、活動情景和不同的景物進行分類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提問:圖中有幾位老師?有幾個學生?幾個男生?幾個女生?幾棵樹?……引導學生通過數一數,滲透自然數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想一想,有目的地觀察畫面,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徵,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觀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學生在讀圖後能夠蒐集到一定的資訊,但不會表述。這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講,啟發誘導,然後逐步培養學生表述能力,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