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城古運河導遊詞

  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僅供參考!祝您旅行愉快

  【遊船碼頭·春申號】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十分榮幸與大家一起乘坐春申號遊船遊覽無錫環城古運河。

  春申號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戰國後期的楚國宰相春申君黃歇。公元前248年,黃歇的封地從淮北改為江東,也就是今天的蘇南一帶,轄52城,首府設在故吳墟,而今天的蘇州、無錫都稱故吳墟。當時無錫的北部有個無錫湖,又稱芙蓉湖,我們這裡所在的地方原來就是芙蓉湖的水面。根據記載,黃歇在無錫湖興修水利,在湖邊修建了駁岸,規範了運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為了紀念第一個治理無錫湖的功臣,我們就把遊船定名為春申號。

  剛才我們講到的無錫湖中的運河航道,是吳王夫差在公元前495年開闢的,屬“古吳水”一部分。它的歷史比黃歇治湖要早將近三百年。此後,隋煬皇帝開挖大運河,元代貫通今日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當時在蘇南境內的航道都是利用的“古吳水”。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大運河無錫航道的長度是83裡,摺合41.5公里,與今天無錫境內大運河的長度是一致的。而今天我們遊覽的城區古運河長度為11公里,其中環城段9.6公里。所走的線路,就是按照當年乾隆皇家船隊的航線設計的。

  【江尖公園***東側河道***】

  大家現在看到的大橋是江尖大橋,綠樹成蔭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園。江尖又叫缸尖,因為自古這裡就是買賣缸、甏等陶器的宜興窯器市場。而無錫話中的“缸”和“江”是同一個發音,都讀成“gang”。所以在無錫話中不論是讀“江尖”還是讀“缸尖”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因為缸多,為了節省堆放場地,就把那些大缸疊成“金字塔”。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腳,點燃棉紗或燈草,形成蔚為壯觀的一座座“塔燈”,據說是為了紀念元末義軍領袖吳王張士誠。“七月三十江尖渚上看塔燈”是當年無錫重要的民俗活動。與端午節“芙蓉競渡”賽龍舟同樣熱鬧。

  江尖又是當年無錫米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乾隆進士楊蓮跌有詩道:“萬斛龍驤銜尾開,檣烏檣燕喜徘徊。蜀山窯器名泉酒,個個船來買一回。”詩後原注:“糧艘北上,必集湖尖,置買義興窯器及惠泉名酒。”湖尖就是江尖,惠泉名酒就是惠泉酒。早在北宋時,著名書法家米芾在贈友人的詩中就有“懶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00年的歷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釀製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當時無錫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與楊蓮趺差不多同時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過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寫賈寶玉過生日時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寶玉有個丫鬟叫芳官,她告訴寶玉道:“我先在家裡時,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上面說到,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那麼,芳官說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從江尖買的呢?這個問題還是要請各位來賓自己去研究吧。

  【蓮蓉橋】

  各位來賓:運河遊覽包括八個景區,前面我們已遊過蓉湖溯源,北塘米市兩個景區。遊船一過蓮蓉橋,就進入蓮蓉煙雨景區。請大家注意,前方的這座橋就是蓮蓉橋。蓮蓉橋原來是石拱橋,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這座橋在當時是無錫最大的橋,所以又叫大橋。它的橋堍一帶,無錫話就叫“大橋下”,它是無錫古代的中心商務區。無錫自古以四大碼頭著稱,包括米市米碼頭,土布布碼頭,絲市絲碼頭、還有錢莊、銀行錢碼頭。“大橋下”是四大碼頭的發源地之一。請各位來賓往左邊看,建於1899年的錢絲兩業公所舊址、建於1914年的中國銀行無錫分行舊址,就是絲碼頭和錢碼頭最好的歷史見證。

  兩個舊址所在的這個地方,老地名叫竹場巷。它的得名是因為從明代開始,這裡就開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場巷曾經是近代無錫的金融一條街。巷子裡有多家錢莊和銀行,有“小華爾街”之稱,在滬寧線一帶十分有名。原是所謂的紙醉金迷之地。但在2004年,這裡拆掉了許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頤和灣”小區,竹場巷從此消失。2009年運河整治時,恢復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裡,有一幅石刻的《蓮蓉煙雨圖》反映了當年“大橋下”的商業繁華景象。

  【涵碧亭·通匯橋·涵翠亭】

  各位來賓:在運河轉彎處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過了“通匯橋”在運河又一個轉彎處的右邊,還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頤和灣小區時,沿河留出了20米寬的綠化帶,經過2009年的整治,成為了綠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觀帶。涵碧和涵翠,是對運河整治後“水清岸綠”的一種讚美。

  剛在我們穿過的那座橋,叫“通匯橋”,這是2006年重建的新橋;而原來的老橋,是由無錫近代著名工商業家祝大椿在1918年捐資建造的。當時無錫有好幾位大老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他們修橋、鋪路、辦學堂、造園林、保護文物古蹟,熱愛家鄉,蔚然成風,在社會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業越來越發達。“好心有好報”這句老話,還是蠻有道理的。

  【古稅卡遺址·亮壩橋·思古亭】

  請大家往左邊看,這裡從清代初期開始,就是官府設卡收稅的地方,在當時叫做“釐卡”。凡是過往的貨船,都要按照貨物價值抽取稅金,當然漕運船除外。由於每天12個時辰、24個小時,稅務人員都需要蹲守收稅,一到晚上便燈火通明,所以這個地方的老地名就叫做“亮壩”。民國初期,稅卡撤銷,亮壩挖通,改建橋樑。請看,前面的那座橋,就是“亮壩橋”。2009年又在稅卡遺址建造了這座飛簷翹角的仿古建築,作為對於歷史的一種追憶。

  前面左拐角處那座亭子叫“思古亭”。亭子的得名,與這裡的老地名有關。在古代,這裡是一片沼澤地,蘆葦叢生,明清時就叫做“黃天蕩”。後來在此挖了“轉水河”***北新河***,河道環繞的村莊,形如荷葉,就叫“荷葉村”。由於無錫是水鄉,當時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是船,無錫造船業相當發達,荷葉村周圍就成了造船基地,留下老地名“大廠裡”、“小廠裡”。僅僅這些老地名,使我們在思古亭就可以發思古之幽情。

  【鑑古亭·古畫廊】

  請大家往左面看,在泰山飯店前面的那座四方亭叫“鑑古亭”,鑑是鑑賞的鑑。這個亭子有道路通往“古畫廊”,廊子裡鑲嵌三幅明清古畫的線刻青石碑。我們從船上看過去,這些碑刻線條遒勁,靈性飛動,黑白分明,十分搶眼。這三通碑刻的第一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賞賜給惠山寺的《溪山漁隱圖》。這幅畫的作者是明初無錫大畫家王紱,圖上還有明代蘇州狀元吳寬撰書的圖跋,此圖後來成為宮廷藏品。乾隆皇帝把這幅圖賞賜給惠山寺的時候,在圖上題寫了御詩,與乾隆年齡相同的無錫宰相嵇璜則題了和詩。所以有人把這幅畫稱之為“四絕”。

  第二幅畫是乾隆下江南經過無錫時的路程圖,這幅畫在乾隆年間編寫的《南巡盛典》中可以查到。圖中的大運河無錫航道,今天還基本保持原樣不變,也就是我們此時此刻遊覽的古運河。

  第三幅畫是乾隆年間無錫畫家秦儀畫的《芙蓉湖圖》,此圖創作於1788年。從黃埠墩畫起,中間畫江尖渚,也就是今天的江尖公園,接著畫橫浜、遊山船浜、小尖,一直畫到西門。這幅畫留下了當年珍貴的歷史資料,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黃鵠號輪船】

  請大家向右邊看,這裡停著一艘式樣古樸,裝著“明輪”的木質輪船。對於明輪,大家覺得比較稀罕,其實它的作用相當於螺旋槳,用來驅動輪船。這條船,名叫“黃鵠號”,但真正的黃鵠號建造於清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它是中國第一艘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輪船,它的設計、製造者是無錫人徐壽、徐建寅父子和大數學家華蘅芳。當時他們奉曾國藩之命建造輪船,據說造船資金是曾國藩用自己工資支付的。船名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命名。“黃”表示中國,“鵠”就是天鵝,船名包涵著讚美之意。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鵠號”,是2009年按原樣1:1複製的。放在這裡是為了紀念無錫先賢的業績,又是無錫人的驕傲。

  【工運橋】

  前面這座橋,是無錫地界上很有名的“工運橋”,又叫“大洋橋”。無錫在1906年建成了火車站以後,為了改善火車站到老縣城的交通,1913年在原來的老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木橋,叫通運橋,但木橋容易損壞。1926年5月下旬,無錫2萬多名繅絲女工舉行同盟總罷工,遊行隊伍經過工運橋時,與警察發生衝突,橋欄被擠斷,好多女工跌入河中。為此在1927年10月,無錫絲廠、紗廠的女工響應同業工會倡議,每人捐出兩天的工資,作為重造這座橋樑的資金。後來,廠方、火車站和地方當局也拿出部分經費,於1928年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橋樑,當時因為這座橋樑主要是工人捐資建造的,所以就命名為工運橋,又因為當時把水泥叫做“洋灰”,這座橋就俗稱大洋橋。

  【站前燈火-樣板段】

  過了工運橋,我們就進入了古運河風貌帶的第四個景區——站前燈火。該景區自工運橋到高墩橋段的河道長度將近600米。在2008年啟動建設古運河風貌帶時,這裡被確定為樣板段。建造了問津、問瀾兩個水閣,流輝、浣月兩個水亭,還改造了飛虹、翔虹兩座從站前廣場通往站前商貿城的景觀步行橋。從這些建築的名稱中,我們可以想象,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裡的水景之美,夜色之美,特別是流光溢彩的燈火之美。真是天上的星,地上的燈,銀河裡的星星,運河裡的燈,它們交相輝映,造就了天上人間的美景。

  請大家看左邊畫廊裡的浮雕長卷,這幅畫名叫《古運河梁溪風情圖》,圖卷長達61米,描繪了近代無錫古運河沿岸景色,被贊喻為無錫的《清明上河圖》。大家看,它在水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漂亮。

  請大家再往右邊看,那一座城門叫光復門。無錫原來就有4座城門,東南西北各1座。火車站建成後,為了改善交通,又在無錫城的東北角開闢了光復門。光復門開闢於1912年,當時民國成立,中華光復,所以取名“光復門”。光復門的原址在今天的“國聯廣場”附近,1950年被拆除。現在的光復門,是作為文化標誌於2008年在這裡易址重建的。

  光復門兩側有詩碑79塊,內容包括自商代末期到元代106位詩人歌頌無錫的風景詩180多首。這些詩的內容很豐富,感情很真摯,充分表達了古代詩人對無錫風物的熱愛。今天我們把這些優美的詩篇展示出來,是為了弘揚無錫特色文化,也可以說是一項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建設工程。今天的無錫古運河不僅僅是生態文明的廊道,又是底蘊豐厚的文化廊道,它的古韻、古樸感染著每一個人,無錫作為國務院在2007年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說是名不虛傳,環城古運河就是最好的見證!

  【工藝路】

  各位來賓:過了高墩橋,左邊的這條道路就是工藝路。工藝路的得名是因為這裡原來有個工藝鐵工廠,該廠的前身是1919年創辦的工藝傳習所。1922年,近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之子、永泰絲廠老闆薛南溟在傳習所基礎上,開辦了工藝鐵工廠。在當時無錫十五六家機械、翻砂廠中,工藝鐵工廠是規模最大的一家。可以這樣說,工藝路見證了無錫機械工業的發展之路。1930年,永泰絲廠在工藝鐵工廠配合下,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多緒立繅車,以後又改進為二十緒的,由工藝鐵工廠批量生產,開創了由中國製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先例。

  【北倉門·蠶絲倉庫·生活藝術中心】

  請大家往右邊看,這裡的老地名叫“北倉門”,現在仍然使用了這個地名,說起北倉門還真有點來歷。在明代初期,官府在無錫東門外建了一個大糧倉叫東倉,東倉有南北兩座大門,南面的叫南倉門,北面的叫北倉門。在北倉門37號有一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北倉門蠶絲倉庫。這座倉庫建於1938年,面積將近6000平方米,主要用於收購和存放蠶繭。北倉門蠶絲倉庫見證了當年無錫“絲碼頭”的繁榮興盛。

  2004年,從海外歸錫的鄭氏兄妹,借鑑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蘇荷***SOHO***和上海蘇州河畔藝術工作室的模式,投資600萬元,歷史9個月,在北倉門蠶絲倉庫建成文化創意產業——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這個藝術中心,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和諧共存,既有現代文化理念,又儲存了文物建築的原汁原味,是無錫民營資本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成功範例,也是無錫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次成功“試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嘉禾現代城】

  這裡的一片現代住宅小區,拆遷前是崇安區通江街道的“長慶路”地段,2004年開發命名為“嘉禾現代城”。它臨水而建,在建設過程中注意了環境綠化和美化。但在古運河整治之前,河水較髒,影響了小區居住環境。通過整治,水變清了,岸變綠了,小區的環境更美了。所以說,古運河整治既提升了無錫的宜居水平,反過來這些居民小區又成為古運河風貌帶的景觀組成部分,它們是活生生的生活畫卷,看過後,相信同樣會令各位來賓留下深刻印象。

  【亭子橋】

  各位來賓:一過亭子橋,我們就進入了環城古運河的第五個景區——熙春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