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腫瘤靶向治療
婦科腫瘤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現在專家介紹,可以用介入治療法作為治療婦科腫瘤的新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給你介紹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專家介紹,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肺癌患者約80%為包括鱗癌、腺癌等在內的非小細胞肺癌,這些患者確診時有85%左右是中晚期,約75%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失去了手術根治性治療機會、常規放化療的臨床效果也不甚理想。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治療手段,因其具有高度選擇性地殺死腫瘤細胞而不殺傷或僅很少損傷正常細胞的特點,安全性和耐受性較好、毒副作用相對較小,不少患者都視其為治療肺癌的一線生機。然而,恰恰由於靶向治療是為攻擊特異性靶分子而設計,所以須找到合適靶點才能發揮其療效,而能否在個體患者身上找到合適的“靶”以及能否在採用後控制腫瘤的生長,都是因人而異、因靶而異的。
“很多靶向藥物已被證明只對部分腫瘤患者較為有效,而剩下的則是微效和無效。”專家解釋說,肺癌從發病機制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由吸菸所致,長期大量吸菸會引起K-ras基因突變,多為鱗癌、小細胞癌,目前尚無有效的靶向治療藥物;另一類是人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多為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對這類患者效果明顯,可採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阻斷致癌訊號的傳輸達到控制癌症的效果。因此有無K-ras基因和EGFR基因突變成為影響療效的最重要因素。
“臨床條件不同的患者,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療效不一樣。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確定,依賴於基因突變檢測的結果,這樣靶向藥物才能找到合適的靶點並充分發揮療效。”專家說,研究發現,女性、腺癌、不吸菸、亞洲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變率很高,尤其亞裔患者EGFR基因突變發生率為30%至40%,高於歐洲患者的10%至15%。因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高度敏感,這些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在確診初期就選用特異靶向藥物治療,以最大限度提高治療效果。
婦科靶向治療的後續治療
1、胸腔積液
胸腔積液簡而言之就是胸腔內積累了正常情況下不應該有的液體。分兩種情況:1***在診斷時已出現惡性胸腔積液,其後胸水反覆。2***在靶向藥治療過程中出現胸水。
經驗:不能隨便判斷為靶向藥耐藥。此時應儘快進行胸水區域性處理:胸水引流,然後注入胸膜粘連劑。複查胸部CT,觀察及測量主要病灶的大小變化。如肺內可測量病灶大小較前穩定,則應繼續靶向藥治療。事實證明,很多類似患者經區域性治療後,胸水得到控制,繼續服用靶向藥進行全身治療,病情穩定或者進一步好轉。
2、間質性肺炎
間質性肺炎的定義:是以瀰漫性肺實質、肺泡炎和間質纖維化為病理基本改變,以活動性呼吸困難、胸部CT示瀰漫陰影、限制性通氣障礙、彌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癥為臨床表現的不同類疾病群構成的臨床病理實體的總稱。繼發感染時可有黏液濃痰,伴明顯消瘦、乏力、厭食、四肢關節痛等全身症狀,急性期可伴有發熱。當靶向藥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胸悶、氣急等症狀時,應儘快檢查胸部CT。
經驗:如胸部CT提示大片彌散性斑片影,應警惕間質性肺炎的可能性。同時給予患者抗炎及靜脈滴注激素治療。待患者氣急症狀好轉,予激素減量維持治療,持續時間約2月左右。靶向藥不能輕易停用,可予以劑量減半治療,具體劑量以患者能耐受為準。
所以,一定要提倡靶向藥的個體化治療:因為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患者療效各異,副反應及併發症各異,對藥物的耐受性弈各異。
總之,在靶向藥的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隨訪患者,並不斷總結相關經驗,才能發揮靶向藥的最大威力,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獲益。
婦科腫瘤治療的的方法
利用先進器械直達腫瘤部位實施診治的介入醫學應運而生。國外學者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起將血管性介入治療應用於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並取得一定療效,其後通過近40餘年深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肯定了其對於婦科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並已將血管性介入治療深入應用於婦科惡性腫瘤的各個病種,成為傳統治療手段的有效補充。
介入栓塞適用於良性及惡性婦科腫瘤,是以中止腫瘤血供,致使腫瘤組織缺血壞死的方式進行治療,栓塞後腫瘤周圍組織變軟,區域性感染減輕,出現周圍水腫,使手術時腫瘤易於剝離,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視野清晰,並可控制術中癌細胞的播散和轉移。
介入化療也是治療婦科惡性腫瘤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由於腫瘤區域性藥物濃度越高,藥物與腫瘤細胞接觸時間越長,則藥物抗癌效果就越好,而常規的全身靜脈給藥,病變區域的藥物濃度達不到一定的高濃度,療效有限,且毒副作用大。採用介入插管的辦法,把介入專用導管超選入腫瘤的供血動脈內,一次性大劑量灌注化療藥物衝擊治療,從而成倍地提高了腫瘤區域性藥物濃度,提高了藥物的抗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