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期限結構是什麼

  大家知道什麼是利率期限結構嗎?它又有什麼特點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利率期限結構的相關知識吧。

  利率期限結構的概念

  嚴格地說,利率期限結構是指某個時點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與到期期限的關係及變化規律。

  由於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等於相同期限的市場即期利率,從對應關係上來說,任何時刻的利率期限結構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聯絡的函式。因此,利率的期限結構,即零息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的關係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如水平線、向上傾斜和向下傾斜的曲線。甚至還可能出現更復雜的收益率曲線,即債券收益率曲線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線的組合。收益率曲線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期限之間的關係,即債券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表現的差異性。

  利率期限結構的理論

  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說明為什麼各種不同的國債即期利率會有差別,而且這種差別會隨期限的長短而變化。

  1、預期假說

  利率期限結構的預期假說首先由歐文·費歇爾***Irving Fisher******1896年***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結構理論。

  預期理論認為,長期債券的現期利率是短期債券的預期利率的函式,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的關係取決於現期短期利率與未來預期短期利率之間的關係。如果以Et***r***s******表示時刻t對未來時刻的即期利率的預期,那麼預期理論的到期收益可以表達為:

  因此,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與現期短期債券利率相等,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就與短期債券的利率相等,收益率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如果預期的未來短期債券利率上升,那麼長期債券的利率必然高於現期短期債券的利率,收益率曲線是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預期的短期債券利率下降,則債券的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收益率曲線就向下傾斜。

  這一理論最主要的缺陷是嚴格地假定人們對未來短期債券的利率具有確定的預期;其次,該理論還假定,資金在長期資金市場和短期資金市場之間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這兩個假定都過於理想化,與金融市場的實際差距太遠。

  2、市場分割理論

  預期假說對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解釋。但預期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定是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確定的。如果對未來債券利率的預期是不確定的,那麼預期假說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來債券的利率預期不確定,各種不同期限的債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資金也不可能在長短期債券市場之間自由流動。

  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債券市場可分為期限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市場,各有自己獨立的市場均衡,長期借貸活動決定了長期債券利率,而短期交易決定了獨立於長期債券的短期利率。根據這種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是由不同市場的均衡利率決定的。市場分割理論最大的缺陷正是在於它旗幟鮮明地宣稱,不同期限的債券市場是互不相關的。因為它無法解釋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所體現的同步波動現象,也無法解釋長期債券市場的利率隨著短期債券市場利率波動呈現的明顯有規律性的變化。

  3、流動性偏好假說

  希克思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債券的風險程度與利率結構的關係,較為完整地建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

  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不同期限的債券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這意味著一種債券的預期收益確實可以影響不同期限債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債券並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為投資者對不同期限的債券具有不同的偏好。範·霍恩***Van Home***認為,遠期利率除了包括預期資訊之外,還包括了風險因素,它可能是對流動性的補償。影響短期債券被扣除補償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債券的可獲得程度及投資者對流動性的偏好程度。在債券定價中,流動性偏好導致了價格的差別。

  這一理論假定,大多數投資者偏好持有短期證券。為了吸引投資者持有期限較長的債券,必須向他們支付流動性補償,而且流動性補償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實際觀察到的收益率曲線總是要比預期假說所預計的高。這一理論還假定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他只有在獲得補償後才會進行風險投資,即使投資者預期短期利率保持不變,收益曲線也是向上傾斜的。如果R***t,T***是時刻T到期的債券的到期收益,Et***r***s******是時刻t對未來時刻即期利率的預期,L***s,T***是時刻T到期的債券在時刻s的瞬時期限溢價,那麼按照預期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到期收益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