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風溼的藥膳大全

  風溼病病情反反覆覆,那麼風溼病人在生活上應多注意一下飲食方面的問題,那麼風溼病人吃什麼好呢?下面小編為您推薦十款藥膳食譜,歡迎大家來到了解治療風溼的方法。

  治療風溼的飲食療法

  1、生薑紅糖茶:生薑5片,紅糖適量。生薑放入保溫瓶中,加入紅糖以沸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代茶隨時飲用。此藥膳茶可治肢體關節風痺所治疼痛。有通經散寒之功效。

  2、生薑粥:生薑5片,蔥白3段,糯米60克。將生薑、蔥白、糯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粥熱服,常食有效。此藥膳粥可散寒利溼、祛風通絡。用於遊走不定的關節疼痛。

  3、五加皮醪:五加皮50克,糯米500克,酒麴適量。將五加皮水煮兩次去渣合汁,與糯米共煮成於飯,待冷,加入酒麴適量拌勻,發醞成酒醞。每日適量佐餐食用。此藥膳醪通經活絡,除溼祛風寒。用於腕、肘、膝關節疼痛等症。

  4、防風苡米飲:薏仁米30克,防風10克,生薑3片。將薏米、防風、生薑共煎汁,飲用時棄渣留汁飲用。每日1劑,連用4-6日為一療程。此藥膳飲用於關節不利、伸屈不直、風寒溼邪等症。

  5、鱔魚湯:鱔魚200克,生薑3片,蔥白2段,黃酒2匙。將鱔魚洗淨後取肉切絲,和生薑、蔥白、黃酒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燉湯,調味佐膳服用。每日1劑,連用5-7日為1療程。此藥膳適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甚等症。

  6、烏雞酒:烏雄雞1只,白酒2500克。將烏雄雞洗淨後用白酒煮燉,至酒熬去一半即可。每次飲20~30毫升,每日1次,同時佐餐食用。此藥酒宜治溼痺,肢體關節疼痛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症。

  7、稀薟煨羊肉:稀薟草50克,羊肉200克,生薑15克,蔥白25克,精鹽、味精、料酒各適量,花椒10粒。酒制稀薟草入砂鍋中水煎,去渣取汁。羊肉洗淨後入沸水中煮5分鐘,撈出切成小條,生薑洗淨切片,蔥白切段。取鍋置旺火上,加清水適量,入羊肉煮沸,再人姜、蔥、花椒及料酒2匙。使中火煮30分鐘,加入藥汁,再小火慢煨至肉爛,放入精鹽、味精少許即成。吃肉喝湯。此藥膳祛風溼、活絡止痛。主治風溼痺痛、四肢痠麻、腰膝無力等症。

  8、鱔魚粉:大鱔魚5條***每條500克以上***,黃酒適量。鱔魚剖內臟,陰乾,研成細粉,裝瓶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15克,用黃酒2-3匙調勻用開水沖服。連用2個月為1療程。此藥膳活經散寒、祛風利溼、通絡。用於風溼痺症。

  9、鱔魚酒:小活鱔魚500克,白酒1000克。將小活鱔魚洗淨放入白酒中,加蓋封固,1月後飲用。每日2小盅,連用2個月為1療程。此藥酒可舒筋活血、驅風除溼、補虛助力、通利筋骨。對風寒引起慢性關節炎有療效。

  10、扁豆苡仁藿香湯:扁豆、薏苡仁各10克,藿香6克。扁豆、苡仁、藿香放一起,加清水煎湯,煎30分鐘後,去渣取汁。每日2次,飲湯。此藥膳湯適用於初秋多溼所至脾虛溼熱,風溼痺痛等症。

  風溼止痛的中草藥有哪些

  1、風溼止痛的中草藥:川烏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就有“烏頭煎”治寒疝之方,因其辛溫大熱,具有較強的溫經散寒、鎮痛蠲痺之功,是治療“痺症”的較佳藥物,凡寒證、痛證,必用本品。用量一般為6-15克,部分寒證,可加大劑量,以不超過30克為是。

  對“痺症”偏熱者,可伍以甘寒之品,如寒水石、知母,以制其偏;但舌紅、脈弦大之陰虛內熱者,則不宜用之。本品有毒,宜用制川烏為妥,如用生者,必先煎2個小時,以減其毒。如服用後出現頭昏、舌麻、流涎、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呼吸減緩,是烏頭鹼中毒之徵,必須立即停服,並用綠豆、乾薑、甘草煎服,以解其毒。孕婦忌用。

  2、治療風溼止痛的中草藥偏方

  金剛刺地龍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溫經祛溼。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金剛刺15克,廣地龍15克,蜈蚣1條,黃芪40克,桂枝12克,海風藤12克,威靈仙12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20劑為1療程,一般宜服2~3個療程。

  【加減】若關節肌肉紅腫熱痛者,可加忍冬藤15克、知母10克、黃柏2克;若病程長,關節肌肉冷痛劇烈,痛處固定者,可加制川烏8克、制草烏8克;若肢體全身遊走性疼痛者,可加防風12克、羌活10克;若久病關節變形,屈伸不利,伴頭暈腰痠者,加熟地12克、狗脊10克、龜版12克。